郭志丕牧師強調聖公會辦學重視生命教育
【本報訊】香港聖公會新入職校長及教師迎新會於8月30日假聖約翰座堂舉行,迎新會以早禱崇拜開始,由座堂主任謝子和法政牧師司禱,東九龍教區主教當選人郭志丕法政牧師講道。
崇拜後,先由鄺保羅大主教、陳謳明主教及郭志丕法政牧師致歡迎辭,接由教省秘書長管浩鳴牧師主講「認識香港聖公會」,茶聚後由林振偉牧師主講「香港聖公會的辦學理念」,最後有問答時間,並由鄺大主教祝福作結。
郭牧師講道時向新入職教師表示,這一天是加入聖公會教育工作行列的開始,並請他們思考一下,當他日離開時,會如何形容過去的生涯?如果有人走完一段的教學路程,換取回來的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一聲歎息,這是非常可惜的。他指出,人生最精彩的地方是人可以作出反省,人要如何作反省,就要像蘇東坡的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現在從事教育工作的最大問題,就是常要集中外評、內評和各種投訴等,逐漸忘記了當初為何加入教育工作。
郭牧師謂,教會參與教育經歷了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生存教育」,過去很多人沒有受教育的機會,教會於是就辦學,提供教育,但這時候的教育質素上是難以評論的。及至八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就開始重視「優質教育」,但這「優質教育」強調的是performance base(強調表現),著重表現學生拿取了多少個A,有多少學生進入大學,在外面的表現有多成功等。
他認為,現在要反思的就是,把下一代教育得人人聰明、人人有地位,是否就等於是成功的教育?在韓國經濟力量越來越強勁,但是在質素愈高的中學,其自殺率也越高,當地教育當局也反問為何社會給予下一代有好的收入、好的物質,反而犧牲的更大。郭牧師表示,他在1995年至2005年期間有十年時間參與「生命教育」,讓他思想在基督教辦學中何為「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特別強調以死亡作開始,即「以終為始」的教育。人若不思想生命的終結,就不會懂得生活;甚麼人不懂得生活呢?當面對生命的不逆轉,就算多聰明的人,也無法逆轉人的有限性,如患上頑疾會死,坐飛機會失蹤等,生命是非常短暫而無常,死亡亦是必然會發生的。
因此,當人面對死亡,就開始反思生命為何;當不能逆轉生命,生命教育就讓人認識「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意思就是人是受造之物,就算多聰明也是有限。既然人生是短暫,就要思想如何活得精彩。
他又謂,人要活得精彩,亦即是生命教育中的「生而無懼,死而無憾」。人想自殺是因為怕失敗,怕感情受傷害,怕頑疾的痛苦,因為怕而無力走下去。要「生而無懼」就要思考死亡,死亡教育讓人反省到人生的短暫,而就要好好把握時刻,讓人生不遑過;當時常思考時,就不會感到恐懼。基督教常教導人要天天背起十字架,來跟隨基督,十架是死亡的標記,思考死亡時,是有助加強對生命的熱愛,因此「生命教育」會帶學生去參觀殯儀館、墳地、寫墓誌銘等,藉此讓他們反省生命。
郭牧師指出,「生命教育」不強調「表現」,強調的是「關係的教育」。上帝愛世人,愛人不在於人的成與敗,上帝的愛是不離不棄的。郭牧盼望老師不單培育出知識豐富的學生,也要強調社會上是人間有愛,有上帝的愛,若下一代都有情有義,就不會再見到互相仇殺、攻擊。上帝賜予每個人的恩賜各有不同,當天的經課提到家主按各僕人的才幹,給銀子一千、二千或五千,也許有人認為,賺最多的就是最成功的,但其實經文的重點,是強調盡量發揮上帝賜予的潛質,這也是教育的理念──將學生的潛質發揮出來。
基督教是用諸般的恩賜,使每個學生能夠在基督內成長和發揮。上帝不會管你賺取多少,人只要盡忠,就是良善的僕人;能盡量發揮上帝賜予的能力便是成功。一個真正成功的人,是有能力面對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不會對教育的熱誠有絲毫的減少;人在生命一次又一次的挫敗高低,對生命的熱愛依然沒有絲毫減少,就是成功的教育。
郭牧師告訴一眾與會新老師,他不希望聖公會成為只有很好的禮儀、儀節和標記,但卻失去了生命的特質。「奮鬥不顧創傷,勞苦不求休息,工作不望酬報」,這是世人看為愚拙的教育理念,但唯有這樣,才能感染萬千生命,學生才能生而無懼,死而無憾。

(© 教聲 / ECHO)

(© 教聲 / ECHO)

(© 教聲 / ECHO)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012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