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振偉牧師詳解聖周禮儀 提醒聖工人員熟讀儀注掌握重點

(© 教聲 / ECHO)
【本報訊】教省禮儀專責委員會在今年推出新編的大齋期禮儀,西九龍教區禮儀專責小組「西北區分組」,亦先後兩次舉辦大齋期禮儀講座,讓新界西北四個牧區的侍從及教友,對新編的禮儀儀節有多點認識。在3月22日於青山聖彼得堂舉行的「大齋期新編禮儀你要做」講座上,講員林振偉牧師解說並示範了聖周禮儀的重要儀節。
林牧師當天介紹的聖周禮儀,除了棕枝主日巡行禮儀外,還包括設立聖餐日聖餐崇拜的「濯足禮」及「素壇禮」、基督受難日救主受難紀念禮儀中的「十架敬禮」,以及主復活日守夜禮儀的「祝聖新火禮儀」。
林振偉牧師指出,棕枝主日巡行禮儀源於第四世紀的耶路撒冷開始,是紀念耶穌基督騎驢進城。禮儀在下午舉行,會眾會仿效耶路撒冷的群眾高舉棕枝,一邊唱詩一邊巡行,最後進入聖堂以晚禱結束。他說:「教會一年當中有兩個最大規模的巡行禮儀,一個是棕枝主日,另一個就是在每年2月2日『奉獻基督於聖殿日』舉行的Candlemas巡行禮,拿着蠟燭跟隨的主禮行列,會在整個牧區巡行,當經過教友的住處,教友就會拿起蠟燭加入巡行隊伍,直至隊伍齊集聖堂舉行崇拜,在崇拜上又會唱出《求主頌》。」
在聖周,每天都會有不同禮儀,聖周一至聖周三主要是晚禱,而聖周三的晚禱經課必定選讀關於猶大出賣耶穌的事跡,這也說明為何除了在星期五禁食記念基督受難外,也有基督徒會在星期三禁食;亦因為猶大在平安禮時與耶穌親嘴將耶穌出賣,故此中古時代的教會,在設立聖餐日都不會有平安禮。
林牧師謂,如果聖堂外有足夠的空間,可以讓全體會眾和聖工行列一起參與聖周四的設立聖餐日聖餐崇拜的進堂禮;另外,由於編寫設立聖餐日禮文時,並沒有考慮教堂舉行逾越節晚餐,因此,教堂如果要舉行逾越節晚餐,可考慮先進行黃昏頌禱(聖道禮儀)及濯足禮,再做逾越節晚餐,跟着做聖餐崇拜及素壇禮。
濯足禮應在當眼地方進行
濯足禮應安排在最當眼的地方進行,以便會眾都能看到整個儀節,至於是否需要安排12人參與濯足,其實沒有規定,12人只是取「十二使徒」的意義。主禮聖品在濯足禮時不需穿祭披(Chasuble),只穿白長衣(Alb)進行儀節。濯足禮的水宜用暖水,以及使用新布或毛巾。有人問林牧師是否需要親吻被濯足教友的腳,他指這是極謙卑的行為,牧師當然可以做,但基於中國人的傳統文化較為含蓄,故儀節上沒有此要求。
設立聖餐日聖餐崇拜的最後部分是素壇禮。素壇禮本來是教會清潔聖壇的事前預備,因為古時的聖壇是用石或木做,由復活日守夜崇拜開始一整年都不會清潔,直到這個時候就會用水和酒(象徵基督的水和血),並有刺的刷子(象徵荊棘的冠冕)去清潔聖壇,然後風乾,待復活日時有一個新淨的聖壇獻祭,只是後來慢慢演變為表達基督受難的儀節。素壇禮整個過程都在安靜中進行,然後由聖壇開始逐步將聖堂燈光熄滅。
林牧師再三強調,由素壇禮開始,直至主復活日守夜崇拜前,唱詩時最好是清唱不用風琴,如一定要伴奏,最好用較靜態的樂器,如鋼琴、小提琴等,以細微音樂伴奏。
此外,救主受難紀念禮儀中不會祝聖聖餐餅酒,如教堂需要在禮儀上讓會眾領受聖餐,可在設立聖餐日的聖餐禮上祝聖較多的餅酒,崇拜後將聖體移到小聖堂或穩妥的地方安放直至翌日。
救主受難日禮儀不稱「崇拜」
林牧師表示:「我們不會叫救主受難日『崇拜』,只會稱之為『禮儀』,因為在這天不算為一個崇拜;救主受難紀念禮儀的方式有幾種,類近『崇拜』的『禮儀』是其中一種,此外還有『十架默想』和『苦路默想』等。」
救主受難紀念禮儀中的聖道禮,會選讀約翰福音記載有關基督受難的經文,林牧師提醒,福音員當讀至「耶穌嘗了那醋,說:『成了!』就低下頭,斷了氣」時,會眾至少安靜30秒至1分鐘,好讓大家哀悼基督的死亡。至於「十架敬禮」,聖品會將一個大型十字架,從會眾席後方移到聖壇前,然後樹立起來或托起十架的頂部放在地上,會眾可選擇留在座位或來到十架前向十架敬禮,會眾可站、可跪、可祈禱、可觸摸甚至親吻十架。這儀節重點在於幫助信徒與受苦基督建立關係,他要求聖工人員和會眾都不應太在意時間,應讓所有的會眾按自己的敬虔參與其中。
主復活日守夜禮儀可謂教會一切禮儀的基礎,新編的禮儀分第一式和第二式,同樣包括了祝聖新火、聖洗禮和感恩祝謝。第一式是根據英國聖公會公禱書編寫,而第二式則偏近美國聖公會的禮儀,同時帶出從黑暗走向光明,從死亡到復活的逾越奧蹟,但分別在於點燃聖壇蠟燭和亮起聖堂燈光的時間,以帶出不同的神學意義。第一式在宣讀完所有舊約經課之後,便進入「復活歡讚」的儀節,在主禮宣讀之後,就由侍從用新火的燭光燃點聖壇上的蠟燭,然後聖堂的燈光全亮,會眾會歡呼、拍掌或者敲響可以發出聲響的東西,以表達熱烈慶祝救主的復活。至於第二式則在聖洗禮後才進行「復活宣告」禮,然後開啟聖堂燈光,這讓會眾強烈感受到與基督同死同復活的生命,出死入生、從黑暗走進光明的神學意義。
林牧師謂,無論恆常的崇拜如何現代和多元化,但在最重要的節期如聖誕、聖周及復活日時所採用的,都是最傳統最古老的禮儀,而這套新編大齋期禮儀,其實就是回歸傳統,讓教友在更貼近傳統的儀節上體會和領受基督的恩典。
林牧師重申,使用這套新編大齋期禮儀,大家可能需要一點時間掌握。他又提醒侍從,各個禮儀的儀注涵蓋層面非常豐富,詳細講解了各個儀節的步驟和注意事項,故最好事前細讀,盡量了解當中的重點;而每本禮文的首頁,都有由陳謳明主教撰寫,講解聖日及禮儀的背景和意義的文章,教友可以在崇拜前先行閱讀,以便更投入於當天的崇拜或禮儀,讓自己有更大的得着。

(© 教聲 / ECHO)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038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