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1:佛漢威廉士與《英語詩集》
(楊欣諾)
去年6月底,屯馬線全線通車。電視新聞訪問一名鐵路迷羅先生,他開口唱了一句:「屯馬開通真的很興奮」,使許多網民二次創作。羅先生以「綠袖子(Greensleeves)」曲調填上新詞表達自己心情,讓筆者憶起會考及高考年代,英語聆聽考卷的背景音樂,正正是佛漢威廉士的《綠袖子幻想曲》。
佛漢威廉士(Ralph Vaughan Williams 1872-1958)許多管弦樂作品,其實都與他成為《英語詩集》音樂編輯有關,包括《泰利士主題幻想曲(Fantasia on a Theme by Thomas Tallis)》、《民歌〈富人與拉撒路〉五首變奏曲(Five Variants of Dives and Lazarus)》等。
《英語詩集(The English Hymnal)》於1906年面世。詩集的「始作俑者」就是來自高派傳統的牧師廸爾瑪(Percy Dearmer 1867-1936)。廸爾瑪一直都認為,十九世紀的俗樂過分多情,而這類音樂正影響着聖樂發展。他在聖馬利亞堂的風琴師邵馬田(Martin Shaw 1875-1958)與他有同樣看法,甚至強烈批評幾位維多利亞時期作曲家的作品,包括史坦納(Sir John Stainer)、斑貝(Sir Joseph Barnby)、戴克斯牧師(The Revd John Bacchus Dykes)及蒙克(William Henry Monk)。他們寫作的曲調包括「Sandringham」(《完全的愛歌》)、「Eventide」(《夕陽西沉歌》)等。當《古今詩集本(Hymns Ancient & Modern)》的修訂版於1904年面世時,廸爾瑪更加希望《英語詩集》能成為《古今詩集本》的另一選擇。同年,他親自拜訪佛漢威廉士,邀請他成為《英語詩集》的音樂編輯。幾經轉折,無神論的佛漢威廉士終於答應。
作為禮儀學家,廸爾瑪在其著作《牧師手冊(The Parson’s Handbook)》中提出聖公宗禮儀應該借鑑宗教改革前的英國禮儀,而非改教後西方教會源自意大利的禮儀。相信佛漢威廉士亦認同這個看法,故此在《英語詩集》有許多以英國多地的民歌改編成的曲調,包括「Forest Green」(《小伯利恆歌》英國調)、「Monk’s Gate」(《剛毅信徒歌》)等。
佛漢威廉士在詩集的序言中寫道:「每當有會眾一同唱頌的時候,使用熟悉的旋律是十分重要,或者,這些旋律起碼經得起時間的洗禮;所以,『特別寫作的曲調』(許多其他詩集的禍根)盡量避免在這本詩集使用。」他只為詩集寫了四個曲調,至今,有三個曲調仍廣受使用,包括《眾聖歌》的「Sine Nomine」。
關於會眾唱頌聖詩,佛漢威廉士在序言中建議:「每月可以舉行會眾聖詩練習,使會眾學習那些較少唱頌的曲調,形式如下:首兩節由詩班唱頌,第三節起加入會眾,到最後會眾可以不用詩班協助下唱頌。另外,可以考慮舉行『聖詩演奏會』,讓詩班獻唱較少人認識的聖詩,作為主日傍晚風琴演奏會的另一選擇。」各堂或者可以考慮一下這類聖詩頌唱會,讓弟兄姊妹一同加深對唱頌聖詩的體驗。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431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