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方濟.沙勿略
(賀曾慶)
聖方濟.沙勿略(St Francis Xavier,又譯聖方濟各.沙勿略。下稱方濟)是耶穌會會祖聖依納爵.羅耀拉(St Ignatius de Loyola)創立耶穌會時的夥伴之一。他自1541年揚帆出海傳教,直至1552年在廣東上川島安息,傳教生涯雖然前後僅11年,但就被譽為是繼聖保羅之後最偉大的傳教士,教會將12月3日訂為他的紀念日。
方濟在1506年4月7日生於西班牙北部納華拉(Navarre)沙勿略(Xavier)的一個望族家庭,他從小在沙勿略城堡生活,18歲時負笈法國就讀巴黎大學天主教學院,1530年取得人文學科碩士學位,隨即在巴黎大學擔任哲學講師,後來又專注神學研究。
方濟志向遠大,原本想藉學識獲得尊榮,但他在1529年學期剛開始時,認識了一位獲分配在同一宿舍,但比他年長的西班牙學生,也就是對他一生影響至鉅的依納爵.羅耀拉(Ignatius de Loyola)。依納爵向方濟等幾個志同道合的青年講解《神操》要義並引導他們實踐。方濟受依納爵薰陶,思想逐漸改變並決心追隨他。1534年8月15日,依納爵、方濟等七人,在巴黎的蒙馬特高地(Montmartre)一座小聖堂,一起宣發「神貧」、「貞潔」、「服從」和「絕對服從教宗」四願,為日後的「耶穌會」奠定了基礎。方濟在1537年31歲時晉鐸;1539年,依納爵偕同方濟等一行七人,前往羅馬晉見教宗保祿三世提出組織「耶穌會」。他們的請求獲教宗批准,耶穌會隨即在1540年誕生。
另一方面,葡萄牙國王約翰三世在1535年收到消息,指有葡萄牙傳教士在印度東南沿海的漁村為數千名漁民付洗,國王大為驚喜,決心差派傳教士到印度開展新葡培育工作,他將計劃告知駐羅馬大使,大使將訊息轉達教宗,教宗最後將約翰三世的提議傳達予依納爵,依納爵便在1540年差派方濟前往印度。
方濟在1541年生日那天,乘坐葡萄牙新任印度總督馬丁亞安蘇修沙(Martin Affonso de Sousa)的船艦啟程出發,在翌年5月到達果亞。根據方濟寫給依納爵的一封信,他在果亞「一個月之內,我付洗的人超過一萬。」1545年春,他前往葡萄牙屬地馬六甲,在當地遇到曾到過中國的葡國商人。幾個月後,方濟到摩鹿加群島(Moluccas)傳教。方濟寫信給依納爵說:「這幾個月來我遭遇的危險,執行的工作,給予我很大的神慰神樂。我到了這些島上,不禁狂喜流淚,身體越疲勞,越覺得快樂。」兩年後,方濟回到馬六甲,從當地葡萄牙商人口中聽聞日本,並經葡商介紹,認識了一名後來成為他日後在日本的傳教夥伴—池端彌次郎。方濟在1548年回到印度,在之後的15個月,他輾轉往還果亞、錫蘭等地持續傳教。
1549年6月,方濟與兩名耶穌會會士和彌次郎等三名日本人,從馬六甲乘坐中國商船出發,在8月15日抵達日本南部九州的鹿兒島,方濟成為了首名踏足日本的傳教士。鹿兒島領主島津貴久一心想通過方濟促成對外貿易獲利,因此熱情招待方濟,並許可他在當地傳教。方濟在日本的傳教體驗與印度完全不同,因為日本人的思想文化比印度要複雜得多,方濟於是開始學習日語,認識日本的文化與哲學思想。
方濟在日本逗留期間,傳教歷程遍及鹿兒島、平戶、博多、大分、山口、京都、豐後等地,約二千人歸主。在日本期間,方濟發現到中國對日本文化影響深遠,激發起他到中國傳教的決心。
1551年11月15日,方濟乘搭葡萄牙商船離開豐後回到果亞。他促成一個使團準備晉見中國明朝皇帝(嘉靖帝),除了期望可以在中國傳教外,亦同時營救被中國關押的葡萄牙人,以及與中國朝廷達成通商協定。1552年4月17日,他與夥伴隨同葡萄牙欽命大使佩雷拉(Diogo Pereira)的使團從果亞出發,5月底到達馬六甲,但使團被當地要塞司令歐華路.亞戴德(Dom Alvaro de Ataide)留難。幾經交涉,亞戴德只允許方濟與夥伴乘船前往廣東外海的上川島。
方濟在8月底搭船到達上川島,明朝雖然實施海禁鎖國,「有貢舶即有互市,非入貢即不許其互市」,但當時有幾艘葡萄牙船隻停泊上川島,許多廣東商人就與葡人私下貿易,他們乘船將貨物運去上川島賣與葡人,回航時就將葡萄牙商人藏在艙底的貨物帶回中國內地。方濟多番安排想搭乘中國船隻進入內地,但始終沒有人敢冒險帶他同行。1552年12月2日晚至3日凌晨這段時間,方濟因瘧疾在上川島安息,年僅46歲。
方濟的遺體先是暫埋上川島,翌年被送到馬六甲,1554年才被運回印度果亞安葬。1662年,方濟與依納爵一同被教宗額我略十五世宣布為聖人。
上川島現時仍有方濟的衣冠塚、墓堂,澳門聖若瑟修院聖堂則保存了他的右臂肱骨聖髑。
澳門聖若瑟修院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542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