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香港聖公會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2018年5月20日
第2202期
 

華格納的《使徒的愛筵》

每當提起華格納(Richard Wagner)這位作曲家,大家可能只會認為他是一位歌劇作曲家,特別是那宏偉的《尼伯龍的指環》四部曲歌劇。但是,華格納在德累斯頓(Dresden)工作期間,曾經寫作了一首鮮為人知的大型合唱作品。

1842年十月華格納的歌劇《黎恩濟》(Rienzi)成功首演。這次首演是在作曲家邁耶貝爾(Giacomo Meyerbeer)的協助下,讓歌劇可以在德累斯頓國家劇院(Dresden Hoftheater)演出。當時,德累斯頓薩克森王國的宮廷樂長恰巧出缺。華格納成為繼任人的首選。

華格納自1839年旅居巴黎後,他終於找到回國的理由。在其自述文章中,他回憶了自己在巴黎返國的路上的感受:「當我第一次看到萊恩河,熱淚盈眶;我,作為一個卑微的藝術家,向我的祖國—德國—許下永遠的忠誠。」 

德累斯頓宮廷樂長的工作包括指揮歌劇、器樂、管弦樂等表演,同時亦需要為宮廷的場合寫作新的樂曲。他在1843年為薩克森國王奧古斯特一世的紀念碑揭幕寫作了一首男聲合唱曲《Der Tag erscheint》。同年,華格納又為了一個薩克森王國全國合唱團的大匯演,寫作了《使徒的愛筵》(Des Liebesmahl der Apostel)。

《使徒的愛筵》一曲於1843年7月6日在著名的德累斯頓聖母教堂(Frauenkirche)上演。當時有差不多一千二百名男聲歌者及近一百位樂手聯合演出。華格納如何分配歌者呢?首先,歌曲是根據第一個聖靈降臨日的事蹟所寫,當中少不了十二使徒。華格納將這個部分交由十二位男低音頌唱。另外,有四十位歌者擔當「從上而來的聲音」(Voices from on high)。據說,在首演時,他們被安排在教堂的小圓頂裏頌唱。餘下的過千名歌者,則分成三個四聲部的樂團。這首樂曲最大的挑戰,莫過於無伴奏合唱這一環。樂曲的首三分之二都是沒有伴奏的。在樂隊靜靜加入時,加上華格納豐富的和弦,增加了音準控制方面難度。

各位讀者可以在網上搜尋不同的演出。但是要理解樂曲,必須要明白華格納親自寫作的歌詞。大家可以一邊聆聽,一邊可經QR Code參考網上所載的德英雙語歌詞,在這個五旬節,一同感受華格納音樂世界中聖靈降臨的景象。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202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