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7:巴赫清唱劇(二十):《願平安與你們同在》BWV158
在黑皮公禱書的「復活後二日」(即復活周星期二)經文,分別為使徒行傳十三章26至41節及路加福音廿四章36至48節。巴赫時代的信義宗經課表中,當天的經課亦與我們黑皮公禱書的十分相似,只有數節的差異。
福音經課記載主耶穌在復活後在耶路撒冷顯現給門徒,並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這亦是巴赫為復活周星期二寫作的清唱劇的首句。
這首清唱劇《願平安與你們同在》BWV158的背景十分撲朔迷離。首先,樂譜流傳的原稿殘缺不全,另外關於其演出的實際日期及歌詞作家亦沒有任何資料。根據巴赫學者舒畢達(Philipp Spitta)的理論,作品的詠嘆調(第二樂章)及隨後的宣敍調,是樂曲最早寫成的部分。兩個樂章的歌詞都是關於渴望死亡及響往天堂的生活,加上在宣敍調中特別提到西面的名字,很明顯,巴赫一開始是為奉獻基督於聖殿日寫作的,而包裹原稿的封套上亦寫著作品是在復活周星期二及聖母取潔日(即奉獻基督於聖殿日)使用的。舒氏認為,巴赫應該是在威瑪工作的時候寫成這兩個樂章。後來巴赫到萊比錫出任聖多馬樂長時,為清唱劇的雛型進行了徹底的「翻新工程」。
這首為男低音寫作的清唱劇,中心的樂章必定是這首優美的詠嘆調。男低音獨唱配以小提琴獨奏,加上眾讚詩《再別世界》(Welt, ade, ich bin dein müde)的首節。眾讚詩的旋律由雙簧管及女高音齊奏。這個樂章使用樂器的技巧有點非比尋常:第一,整個樂章小提琴都不使用G線,有一處巴赫更故意廻避一個只有G線可以演奏的音高。另一位巴赫學者杜爾(Alfred Dürr)在其《巴赫清唱劇》一書中,估計巴赫當初有機會是為橫笛(flauto traverso)寫作的。第二,在整首清唱劇中,雙簧管只在這個樂章演章簡單的眾讚詩旋律。可能一開始,巴赫沒有加入女高音伴唱,後來重用樂曲,才加入頌唱部分。巴赫重訂幾首威瑪時期的清唱劇時(包括BWV 80a及161)都有使用類似技巧。第三樂章的宣敍調先以「乾燥」(secco)方式呈現,然後發展成小詠嘆調(arioso)。歌詞及音樂的素材亦不時指向第二樂章的材料,與巴赫在1726年寫成的清唱劇有類似的情況。
杜爾指出:「若第二及第三樂章是身軀,現在的情況就像它們是從原曲抽出來,然後寫上新的首末兩個樂章,以致清唱劇可以在復活周星期二使用。」末樂章是簡單四部和聲的眾讚詩,取自《基督躺在死亡的枷鎖中》的第五節。首樂章是宣敍調,其中先後加插三段小詠嘆調,每次都是裝飾取自福音經課的歌詞:「願你們平安」。
大家可經QR Code在網上欣賞顧爾(Peter Kooy)擔任男低音獨唱,並由賀力偉格(Philippe Herreweghe)率領皇家聖堂合唱團及古樂團的演出。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197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