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6:巴赫清唱劇(十九):《請爾同我等住下》BWV 6
在黑皮公禱書的「周年祝文書信福音」部分,除了復活日當天外,「復活後一日」及「復活後二日」都有特別的祝文及經課。在巴赫時期的信義宗禮儀,在復活後星期一及星期二這兩天都有和公禱書一樣有特定經課。
兩篇經課分別取自使徒行傳十章34至43節,以及路加福音廿四章13至35節。福音經課記載主耶穌在以馬忤斯的路上顯現給兩個門徒的事蹟。巴赫為1725年的復活後星期一(4月2日)寫作了清唱劇《請爾同我等住下》BWV 6。這首作品屬巴赫在萊比錫所寫作的第二個清唱劇循環。巴赫的第二個清唱劇循環以「眾讚詩清唱劇」為主,但到1725年復活日重演清唱劇《基督躺在死亡的枷鎖中》BWV 4後,往後所寫的清唱劇又回到第一個循環的模式。《請爾同我等住下》的格式與第一個循環的清唱劇完全吻合:
聖經經文—詠嘆調—眾讚詩—宣敍調—詠嘆調—眾讚詩
佚名的作詞者以福音經課為主軸,將黑夜將至及邀請一位陌生人與門徒留下同住的畫面,與基督徒信仰旅途的經驗拉上關係。歌詞亦提及在這個黑暗、充滿罪惡的世界中耶穌作為亮光。
開首的合唱樂章以雙簧管樂組(包括兩支雙簧管及一支獵管)加上弦樂組及固定低音樂器。合唱、雙簧管樂組及弦樂組交替演奏主調纖體(monophonic)的樂句。中段以合唱的賦格曲式為主,先純以固定低音樂器伴奏,隨後其他樂器逐步加入。樂章以縮短了的首段作結。
第二樂章詠嘆調的首句「上帝的兒子當受至高的頌讚」,以獵管(oboe da caccia)的上行旋律呈現。詠嘆調的下半部分講述「黑暗來臨」,巴赫則以下行全音的形式為歌詞增加色彩。以女低音獨唱配以與其音域相似的獵管伴奏實在非常特別。巴赫在後來重演這樂曲的時候以中提琴代替獵管。第三樂章以「高音大提琴(violoncello piccolo)」為獨奏樂器,由女高音直接唱出眾讚詩旋律。在簡短的宣敍調後,緊隨男高音的詠嘆調,以弦樂組伴奏。前奏或歌者的首個音符組成一個「旋律動機(motive)」,呈現一個十字架的形狀。全曲以四部和聲的眾讚詩總結全曲。大家可經QR code在網 上欣賞嘉狄拿爵士率領蒙特威爾第合唱團及英國巴羅克古樂團的演出。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196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