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香港聖公會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2018年4月1日
第2195期
 

2195:巴赫清唱劇(十八):《基督躺在死亡的枷鎖中》BWV 4

巴赫學者杜爾(Alfred Dürr)在其《巴赫清唱劇》一書中指出:「在改革宗的教會音樂歷史裏,主復活日(嚴謹地說應當是基督宗教的中心慶典)比起基督受難日顯得不太重要。我們現在有很豐富的受難日音樂,但相對地就較少卓越的復活節音樂。」他又指出,我們現在很幸運地存留了巴赫一首早期清唱劇作品:《基督躺在死亡的枷鎖中》BWV 4。

全曲的文本均取自馬丁路德改編自素歌《復活讚》(Victimae paschali laudes)的眾讚詩《基督躺在死亡的枷鎖中》(Christ lag in Todesbanden)。下圖並列眾讚詩及《復活讚》(Victimae paschali laudes)首句的旋律,可見馬丁路德在1524年寫成新的眾讚詩時如何保留素歌的旋律:

 

路德的歌詞充滿不同意象,且經常指向不同的聖經經文,特別是主復活日的書信經課(參林前五:6-8),可見於第五節關於逾越羔羊及第七節關於舊酵母的歌詞。第三節中的「死亡喪失其毒刺」指向哥林多前書十五章55節;第五節提到不再受兇仇傷害的詩句正正指向以民出埃及的事蹟。

巴赫在這首作品運用了「眾讚詩變奏」的手法,在純器樂的前奏曲中,我們首次聽到眾讚詩的旋律。其後的七個樂章,眾讚詩的旋律將以不同形式呈現。以下為杜爾在書中羅列出各節的特色:

第一節:女高音以長音唱出眾讚詩,其他聲部以模仿技巧唱出,樂器則以自由寫作的樂句伴奏。最後「哈利路亞」發展成經文歌曲式的樂段。

第二節:女高音及女低音二重唱;女高音唱出眾讚詩,並有些微的變奏。

第三節:小提琴合奏、男高音、數字低音三重奏;男高音唱出眾讚詩,直至最後一句巴赫完全改變了旋律。

第四節:經文歌曲式的四部合唱曲,並只以數字低音伴奏;女低音以長音唱出轉調版本的眾讚詩。

第五節:男低音獨唱,由弦樂及數字低音伴奏;每句眾讚詩旋律先由男低音唱出,再由第一小提琴重覆。節末的「哈利路亞」沒有使用眾讚詩旋律。

第六節:女高音及男高音二重唱,配以頑固低音(ostinato)樂句伴奏;眾讚詩旋律有些微的改變,並由兩個聲部交替唱出。

第七節:簡單的四部眾讚詩曲式。

全曲的設計呈現「回文(palindrome)」格式,不包括前奏曲的話,各樂章的曲式如下:合唱—二重唱—獨唱—合唱—獨唱—二重唱—合唱。大家可經QR Code在網ym1欣賞嘉狄拿爵士率領蒙特威爾第合唱團及英國巴羅克古樂團演出這首巴赫的早期佳作。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195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