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80:歡欣!歡欣!以色列民!以馬內利,定要降臨!
根據德籍聖言會神父Bernhard Raas的《教會禮儀年度》,羅馬天主教會在1969年的《羅馬年曆》把將臨期劃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從開始到12月16日,表達了將臨期的末世意味:它使我們期盼基督在時間終結時的來臨。第二部分從12月17日到12月24日,類似一個聖誕節九日敬禮。(按:九日敬禮即「Novena」,可參閱筆者在《教聲》第2151期的介紹)這幾天的禮儀經文,定位是主誕生節日的準備,其中的福音也回溯了發生於基督誕生前的那些事情。」
香港聖公會現時使用的經課表,沒有列出每天聖餐及早晚禱的經課,但我們仍可以參考英格蘭聖公會的經課表,而且可以發現與天主教會的經課表一模一樣,以《馬太福音》及《路加福音》關於救主聖誕前的事蹟,為聖誕節作準備。
在《教聲》第2023期筆者曾為大家介紹將臨期大對經(Great Antiphons)。以下為每篇對經的首句:
12月17日:噢,智慧啊……(O Sapientia)
12月18日:噢,上主啊……(O Adonai)
12月19日:噢,耶西之根啊……(O Radix Jesse)
12月20日:噢,大衞之鑰啊……(O Clavis David)
12月21日:噢,升起的旭日啊……(O Oriens)
12月22日:噢,萬民的君王啊……(O Rex Gentium)
12月23日:噢,以馬內利啊……(O Emmanuel)
到了十二世紀,這些晚課專用的尊主頌對經,其中五段被選用組成一首拉丁文聖詩,並加上「歡欣!歡欣!以色列民!以馬內利,定要降臨!(Gaude, gaude, Emmanuel, nascetur pro te, Israel)」這句副歌。
真福約翰.亨利.紐曼(Bl. John Henry Newman)在1836年首次將大對經翻譯成英文版本。到1851年,約翰.尼勒(John Mason Neale 1818-66)將拉丁文五節版本譯成英文聖詩歌詞;翌年,他修訂了翻譯,成為我們當今通用的版本。在《新英倫詩集》(New English Hymnal)中,編輯根據利時(T.A. Lacey 1853-1931)的翻譯,使七節版本重現。盼望日後可以有一個中文的七節版本。
曲調稱為〈Veni Immanuel〉,自1854年一直是唱頌此詩的旋律。根據白特理(Ian Bradley)的《聖詩簡介》(The Book of Hymns),曲調可能是取自法國的彌撒經書,該書現存葡萄牙里斯本的國家圖書館;而記載在彌撒經書的旋律,則是改編自一首素歌的憐憫頌。有學者指尼勒親自將旋律自彌撒經書抄出來;另一說是亨利.真納主教(Bishop Henry Jenner)在1853年到訪里斯本時抄出來的。今天我們唱頌的版本,則是由聖公會牧師多馬.希爾摩(Thomas Helmore 1811-90)編曲。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180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