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1:《滿天榮耀歌》
基督榮耀滿天庭,基督唯一真光明,
公義太陽,求照臨!勝過夜間諸幽蔭;
天上景輝,近我身;燦爛晨星,照我心。
未得我主為伴侶,清晨陰晦少歡欣;
未見慈光來照我,中天日麗還憂驚;
雙目含歡,心火熱,因主分賜真光明。
願主眷顧我心靈,照透罪惡散蔭翳!
神聖恩光充滿我;驅除我心萬種疑;
願主朝朝增啓示,光照到我完成時。
在東方教會,基督易容顯光日(8月6日)早於第五世紀時已經出現。教宗嘉禮三世(Callistus III)將這個節日訂於8月6日慶祝,以紀念1456年貝爾格萊德圍城戰。
英語教會使用的詩集,有不少是為基督易容顯光日而寫的聖詩,然而《普天頌讚》,只有一首聖詩在節期部分指明是供這個聖日使用,但其實還有其他適合的聖詩,例如今期要為大家介紹的《滿天榮耀歌》。
白特理(Ian Bradley)的《聖詩簡介》(The Book of Hymns)中,指出聖詩作者查理斯.衞斯理(Charles Wesley 1707-88)是在聖詩《怎能如此》(And can it be,《青年聖歌II》第19首)寫畢不久後,寫成《滿天榮耀歌》。此詩首次收錄於他與其兄在1740年出版的《聖詩與靈歌》(Hymns and Spritual Songs)中。但後來出現的《衞斯理詩集》一直未有收錄此詩,直至1875年才再次出現。
一如許多衞斯理的作品,聖詩用了許多取自聖經的形像,第一節第三句的「公義太陽」,就是取自瑪拉基書:「但是,對你們敬畏我名的人,必有公義的太陽出現,其光線有醫治的能力。」(瑪四:2)另外,「天上景輝,近我身」一句,與《以色列頌》中「使清晨之日光,自高天照臨我等;要光照居於幽暗死地之人」一句,有異曲同曲之妙。彼得後書第一章19節:「我們有先知更確實的信息,你們要好好地留意這信息,如同留意照耀在暗處的明燈,直到天亮,晨星在你們心裏升起的時候」就成了「燦爛晨星,照我心」一句。第二及第三節的詩詞,就在喬治·伊略特(George Eliot)的小說《亞當·柏德》中被引用。
曲調方面,最初常用調為德國曲調「Heidelberg」,而現在最常用的曲調為「Ratisbon」。後者亦是一首德國曲調,首見於1815年在萊比錫出版的眾讚詩集。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161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