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3:《聖巴特里克鎧甲歌》
今我緊緊向我周身,繫主三一剛強之名,
繫主幫助引領權能,繫主扶持保護之恩;
垂聽之耳,看守之睛,指導之手,蔭態之盾,
教訓之逼,感動之聲,永生之道,永在之靈。
聖巴特里克(St Patrick)是愛爾蘭的主保聖人,他雖然不是第一位被派往愛爾蘭的傳教者,但他卻使基督宗教的聖堂,遍布在異教崇拜大行其道的島國。巴特里克於385年出生於蘇格蘭。後來被海盜擄到愛爾蘭,長達六年。他逃走後,輾轉到了法國,在歐塞爾住了15年,期間並領受牧職。直到在愛爾蘭傳教的巴拉丟斯主教(Palladius)被當地異教徒殺害,聖人向教宗自薦往愛爾蘭傳教,並被祝聖為主教。他於愛爾蘭傳教30年之久,在主後461年逝世。
《聖巴特里克鎧甲歌》(St Patrick''s Breastplate)又稱為「St Patrick’s Lorica」。「鎧甲禱文」(Lorica)一字在拉丁文中即「鎧甲」或「護心鏡」之意。在基督教修會傳統中,這類禱文被視為一種有保謢力量的祈禱。名稱可能是出自以弗所書:「用公義當作護心鏡遮胸。」(弗六:14)《求作遠象歌》就是改篇自一篇傳統的愛爾蘭「鎧甲禱文」。
這類禱文通常都有三個部分:(一)呼求上帝三一及眾天使;(二)列舉身體不同部位,請求上帝保守;(三)列出將會遇到的不同危險,望上帝救我們脫離之。其中第二部分,大家可以參閱《神在我身歌》。在原文的第八節(即舊《普天頌讚》第330首中,譯詞第六節)亦有同樣的效果:「求主陪我,居我心間,求主在後,求主在前,求主在旁⋯⋯求主在下,求主在上⋯⋯求進一切愛我心鄉,求臨親疎友朋舌上。」
相傳這篇優美的禱詞,是聖人在主後432年剛到達愛爾蘭,為要教化當地人民所寫。當時的國王勞爾迦(Lóegaire)正與其境內諸侯舉行三年一次的會議。聖巴特里克在會議舉行不遠處點燃大火慶祝復活節前夕。勞爾迦國王正為異教節日舉行慶典,眼見聖人在「打對台」,一怒之下揮軍前往,誓要剿滅聖人及其同伴。當國王的軍隊來到聖人所立的火焰時,他們卻停滯不前,怕巴特里克要在他們身上施咒語。聖人即誦念詩篇20篇,並以其鎧甲禱文緊隨之。這禱文有時被稱為「鹿之呼號」(The Deer''s Cry),因為傳說指勞爾迦國王誤以為聖人和同伴們是鹿群,故沒有殺害他們。
十九世紀末,都柏林皇家城堡的皇室教堂主任牧師,邀請塞西斯.阿歷山大(Cecil Frances Alexander)將聖巴特里克的鎧甲禱文譯成韻文,以供1889年的聖巴特里克日使用。後來譯文收錄在《愛爾蘭教會詩集》的增訂版。
曲調方面,由愛爾蘭作曲家史坦福(Charles Villiers Stanford)改編自傳統曲調。他在第八節改用了一首沒有名稱的曲調,但在《英國詩集》(English Hymnal)中,曲調改用《Deirdre》。各位可在於三一主日在網站欣賞這首聖詩。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153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