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靈降臨讚》與交替演奏
在傳統特倫多禮儀當中,書信經課及福音經課之間的兩首素歌,會在復活期內有所改變;由唱頌升階詠(Gradual)及哈利路亞頌(Alleluia),改成連唱兩首不同的哈利路亞頌。在聖靈降臨日的聖餐禮儀中,第二首哈利路亞頌唱畢後,不會重唱「哈利路亞」作結,緊隨是唱《聖靈降臨讚》(Veni Sancte Spirtus)。筆者在兩年前的聖靈降臨日,曾為大家介紹了這首專為本聖日寫作的繼抒詠(Sequence)。
二十世紀的禮儀改革使主日及聖日的經課由兩次增加為三次。在首兩次經課之間加入頌唱詩篇(或福音聖頌)。禮儀若使用素歌樂曲,則以升階詠(在復活期內則以第一首哈利路亞頌)代替詩篇,而第二次經課與福音之間唱哈利路亞頌。
新版禮文書仍然保留《聖靈降臨讚》,但是位置與改革前剛好反轉:先唱繼抒詠,再唱哈利路亞頌。但這個做法有違繼抒詠源起的歷史(有關簡史可參閱第1986期《教聲》),故筆者對法國索雷姆(Solesmes)本篤會修院出版的素歌集中的做法十分認同,即在第二次經課先唱哈利路亞頌,再唱繼抒詠。
聖公宗(尤其在高派傳統中)有不少素歌集及詩集都收錄了這首《聖靈降臨讚》。教省禮委會最近通過的聖靈降臨日聖餐崇拜,亦加入此繼抒詠作為升階聖詩的一個選擇。
在撰寫今期專欄之際,筆者發現了巴黎聖母院一個錄音(各位可在網上聆聽該演出)。錄音裏管風琴與合唱團以梅花間竹的形式將繼抒詠演繹出來。但仔細聆聽的話,大家會發現合唱團只唱頌雙數節,單數節的文字完全消失,並由管風琴獨奏代替。
早在十四世紀,西方教會就已經有稱為「交替演奏」(Alternatim)的演奏方式。管風琴的角色不只是提供前奏及間奏,而是將部分禮儀的文字,以純音樂的形式納入稱為「詩節風琴曲」(Verset)的樂曲中。這樣,管風琴並不是襯托,而是一個必須存在、使文字完整的角色。在禮儀中可以交替演奏方式唱頌的部分包括:
•聖餐禮文(憐憫頌、榮歸主頌、三聖哉頌、羔羊頌)
•某些特定聖餐經文(Mass Proper,主要是升階詠、哈利路亞頌及奉獻詠)
•晨禱的以色列頌(Benedictus)
•晚禱的尊主頌(Magnificat)
•夜禱的讚美頌(Te Deum)
音樂學者愛德華.赫肯博登(Edward Higginbottom)在《劍橋管風琴指南》一書中,指出交替演奏來自兩個合唱團交替唱頌詩篇的做法。後來,可能是為經濟理由,以一個風琴代替一個合唱團,這樣同時亦可減低歌者唱頌冗長文字時導致的疲勞。後來到1903年,教宗庇謢十世頒布的手諭,禁止了在禮儀中使用管風琴交替演奏。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152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