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1:九日敬禮
耶穌對門徒說:「我要將我父所應許的降在你們身上,你們要在城裏等候,直到你們領受從上面來的能力。」
(路廿四:49)
「有一座山,名叫橄欖山,離耶路撒冷不遠,有安息日可行走的路程。那時,門徒從那裏回耶路撒冷去,他們一進城,就上了所住的樓房⋯⋯這些人和幾個婦人,包括耶穌的母親馬利亞,和耶穌的兄弟,都同心合意地恆切禱告。」
(徒一:12-14)
根據使徒行傳的記載,聖母馬利亞、使徒及幾位婦人,遵照耶穌的吩咐,在他升天後立刻到了城裏一所樓房(馬可樓,又名晚餐樓,cenacle或upper room),「同心合意地恆切禱告」。教會後來仿傚使徒們,發展出一種稱為「九日敬禮」(Novena)的特別祈禱方式。
「Novena」一字取自拉丁文數字「九」。在猶太教裏,這個數字並沒有特別含意;反之,「七」字對他們來說是最神聖的數字。所以,九日敬禮,並非承襲自猶太傳統。古希臘及羅馬人,反而有一個為亡者哀悼九日的習俗。雖然這是異教的習尚,但早於《使徒憲章》(Apostolic Constitutions)已有記載在亡者死後第三、第七及第九日紀念他們的做法。聖耶柔米(St Jerome)在其《以西結書釋義》中,亦提到「在聖經中『九』這個數字象徵受苦及哀傷。」
後來發展出另一種重要的九日敬禮,就是耶穌聖誕的九日敬禮。根據教會傳統,主耶穌在聖母懷中九月之久,因此童貞女聞報日定於聖誕前九個月,即3月25日慶祝。聖誕九日敬禮就是對應這九個月的祈禱時期。在中世紀一個法國的禮書中,甚至記載在聖誕前九天,每天應念當天特定的「將臨期大對經」(O Antiphons)。這與我們認知的七首將臨期大對經,多了兩首。
九日敬禮沒有固定的方式,上述的聖誕九日敬禮,有每天為敬禮聖母彌撒(Votive Mass for Our Lady),亦有傳統以明供聖體(Exposition of Blessed Sacrament)作為九日敬禮的禮儀。
教會並沒有特別通過或禁止某種形式的九日敬禮,所以現存有許多不同的形式。大致上可分四類:(一)哀悼九日敬禮;(二)預備九日敬禮;(三)祈求九日敬禮;(四)大赦九日敬禮(Indulgenced novenas)。有些九日敬禮可同時是以上幾個分類。我們最常遇到的是祈求九日敬禮,通常都是基於「聖徒相通」的概念,藉着在天的聖者與我們一起,為特定事宜向耶穌祈求。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151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