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香港聖公會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2017年1月29日
第2134期
 

2134:巴赫清唱劇(十五):《我心滿意足了》BWV82

在救主聖誕日後的第四十天(即2月2日),大公教會根據福音記載,慶祝奉獻耶穌於聖殿的事蹟。自主後九至十世紀,這個節日被稱為「聖母取潔日」(Purification of Mary the Blessed Virgin)。這名字來自舊約《利未記》十二章產婦的潔淨禮。約瑟和馬利亞都嚴守摩西律法,在此日帶同耶穌到聖殿舉行禮儀,因此教會一直都視之為聖母的節日。到1969年天主教會更新教會年曆時,才將這一天易名為「奉獻耶穌於聖殿日」(Presentation of Christ in the Temple)。

十八世紀的德國信義宗,仍然保留不少聖母的節日,包括聖母取潔日、聖母聞報日(3月25日)及聖母訪親日(7月2日,現在這節日移至5月31日慶祝)。信義宗的《協和信條》如此說:「至蒙福的童貞女馬利亞,她懷中的並非單純的一般人類,而是天使所證實、至高上帝的兒子。他甚至在母親的懷裏已經顯示他的神聖威嚴,就是生於童貞母而不損其童身。所以,她真的是上帝的母親,同時保持着童身。」

巴赫特別為這個慶節撰寫了三首清唱劇,包括BWV83、125、82。這個聖日的福音經課取自路加福音二章22至32節,但巴赫所寫的幾首清唱劇,全部都着重於西面這個人物。在《我心滿意足了》(Ich habe genug BWV82)中,佚名的作詞家藉文本宣告,「現在救主已經出現,基督徒都沒有其他渴求,並更應盼望離開此世。」(參杜爾《巴赫清唱劇》)這首清唱劇完全反映出人對死後來世的渴望,並帶出基督徒無分於這個充滿痛苦的世界。

《我心滿意足了》一直有三個版本:(一)1727年為男低音獨唱寫作的C小調版本;(二)1731(或1730年)女高音獨唱的E小調版本;(三)1735年女中音獨唱的C小調版本。三個版本大致上是一樣的,除了在女高音版本中,雙簧管領奏改由長笛代替。

第一個樂章的雙簧管旋律與《聖馬太受難曲》的女低音詠嘆調《上帝,求你垂憐》(Erbarme dich)有異曲同工之妙。歌者隨後亦以同樣的旋律和應。這個上行的旋律有如歌詞所說:「現在我希冀在這充滿喜樂的一天離開此世。」簡短的宣敍調後,緊隨有名的「安睡詠嘆調」。切分音節奏、低音部分的持續音(pedal point)都使這個樂章成為一首搖籃曲。經過另一首宣敍調後,全曲以如舞的樂章作結。讀者們可在以下網頁欣賞賀力偉格(Philippe Herreweghe)指揮巴黎皇家聖堂古樂團(La Chapelle Royale),由男低音彼得.顧爾(Peter Kooy)獨唱。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134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