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8:巴赫清唱劇(十四):《預備道路》BWV132
巴赫時期的德國信義宗,將臨期第四主日的福音經課取自約翰福音記述施洗聖約翰的事蹟(參約一:19-28)。筆者今期將為大家介紹巴赫為這個主日寫作的清唱劇《預備道路》BWV132。
巴赫在1714年3月被委任為威瑪宮廷的樂團團長(Concertmaster)。他於1708年到威瑪出任宮廷聖堂的風琴師,但後來巴赫游說王子,最後得樂團團長一職。其委任通告更註明其等級僅次於宮廷樂長及副樂長二人。巴赫每個月須為宮廷聖堂的崇拜寫作新的音樂。巴赫從此有更多機會寫作較大型的合唱聖樂作品。
筆者在數周前為大家介紹的清唱劇《來吧!外邦人的救主》BWV61,以及今期介紹的作品,都是巴赫為威瑪宮廷聖堂寫作的曲目。該宮廷聖堂的建築設計十分特別(圖):聖堂平面面積狹窄,但樓高三層。天花中間有如天井,圖中可見「天井」周圍有圍欄,聖壇正上方有一座管風琴。從設計圖可以發現,四樓是一個音樂演奏層,天花呈圓頂形,使音響效果更加特別。宮廷樂隊在皇室人員上方演奏,音樂在演奏層混和的聲音通過天井徐徐下落在聖堂中。圓頂天花上繪有壁畫,名為《通往天堂城堡之路》(Weg zur Himmelsburg),故聖堂別名為「天堂城堡」(Himmelsburg)。巴赫學者禾爾夫(Christoph Wolff)在巴赫的傳記中,指壁畫「代表宮廷聖堂宗教性的用途:就是作為威瑪皇宮及天堂之間的中轉站,連接王子的住處及上帝的堡壘。」
《預備道路》(Bereitet die Wege, bereitet die Bahn BWV132)是巴赫第二年擔任樂團團長時所寫的(即1715年)。有別於第一年的作品,第二年他較專注使用宮廷詩人所羅門.法蘭克(Salomo Franck)寫作的文本。這首室樂風格的清唱劇為兩個小提琴、雙簧管、巴松管及數字低音寫作,合唱團只用於最後的眾讚詩。巴赫於1715年寫作的部分清唱劇都有這個凸顯獨唱者的取向。
開首的女高音詠嘆調屬於反始詠嘆調(da capo aria),女高音在A段常有很長的花腔樂句去表達「道路(Bahn)」一詞,B段則是為凸顯歌者無伴奏的宣告「彌賽亞要來臨!(Messias kömmt an!)」而設。隨後的男高音宣敍調在後段發展成小詠嘆調曲式,歌者與數字低音常有模仿的對唱。男低音詠嘆調以純數字低音伴奏,但大提琴常以協奏曲形式偏離數字低音聲部。女低音的伴奏宣敍調後有小提琴領奏的女低音詠嘆調。這個樂章的小提琴較為艱深,當時有可能是巴赫以樂團團長身份親自演奏。其子CPE巴赫曾證實父親精湛的琴技:「在他年輕時,即使到他較為年長的時期,他的小提琴演奏十分清脆及富滲透力。所以他以小提琴手領導樂團,比他在古鍵琴指揮樂隊更為有效。」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128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