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香港聖公會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2016年11月13日
第2123期
 

2123:和平紀念主日

每年,英聯邦國家都會將緊接11月11日的主日,訂為和平紀念主日(Remembrance Sunday)。這個主日是為了紀念在兩次世界大戰及其他戰事中有貢獻的軍人及平民。在香港主權回歸前,聖約翰座堂詩班都會在中環和平紀念碑的紀念儀式中獻唱。今時今日,聖約翰座堂的堂牧仍會參與這個儀式。

筆者留學英國期間,曾在不同的聖堂參與和平紀念主日的崇拜。別名「北倫敦座堂」的聖奧古斯丁堂(St Augustine''s, Kilburn)是高派聖公宗的牧區,他們的和平紀念主日與一般主日聖餐崇拜的主要分別,在於紀念陣亡者的部分。一位軍人會在進堂後以步號(bugle)奏出《最後崗位》(Last Post),這是一首在軍營中代表一天工作要結束的音樂。為亡者靜默片刻後,樂手再吹奏《喚醒》(The Rouse)。在軍營中,《喚醒》是在清晨用以告知軍人起床的時間。在紀念的禮儀中,這曲亦代表我們基督徒的信仰—陣亡者將在末後的日子與眾聖徒一同復活。

後來,筆者到倫敦司鐸祈禱會聖堂擔任風琴學者,這兩年的主要彌撒都變成安魂彌撒,以安魂曲的樂章為陣亡者祈禱。筆者在2012年曾出席一個以莫扎特《安魂曲》為主角的音樂會,同場演出的是當代美國作曲家亞當士(John Adams)的作品《傷口包紮員》(The Wound-Dresser)。作品是來自美國詩人華特‧惠特曼(Walt Whitman)同名的詩詞。雖然不是聖樂作品,但筆者認為,在這紛亂的世代,詩人及作曲家描繪人與人之間的同情心,用於這個主日是最合適不過。

亞當士在樂譜的前言道:「華特.惠特曼在美國內戰期間,生活在細小又沒有傢俬的房間。整個時期他是以聯邦政府的文職薪水維持生計。他唯一的熱情是他為自己訂下的工作:每天去照顧成千上萬、在醫院及附近一帶聚集、患病或因戰事令身體殘缺的士兵⋯⋯他為殘障者包紮傷口,並與受盡痛苦的病人度過許多個夜晚。」

作曲家為男中音及管弦樂團寫作的樂曲,只選用了全首詩詞的部分文字。文字以護理員第一身的角度,描繪自己照顧病人及即將離世者的情形。亞當士稱這是「最親密,最圖像化和最深刻的呼喚」。他又指這首作品「並非只講述美國內戰,也不是只談一位正在逝去的年輕人。詩詞對我的衝擊,好像是一種關於人類同情的宣告,這種行為每天都在悄無聲息、無私地進行。在詩人的詩集中,有另一首詩用其他詞語來形容:『彼此相愛的人將變得無敵』。」各位可經QR code聆聽由男中音拿單‧加恩(Nathan Gunn)獨唱、指揮瑪蓮.亞爾索(Marin Alsop)領導般尼茅夫管弦樂團的演出。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123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