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8:聖母對經(四):又聖母經
母后萬福!仁慈的母親;
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甘飴,我們的希望。
夏娃子孫,在此塵世,向你哀呼。
在這涕泣之谷,向你嘆息哭求。
我們的主保,求你回顧,憐視我們,
一旦流亡期滿,使我們得見你的聖子、萬民稱頌的耶穌。
童貞瑪利亞,你是寬仁的,慈悲的,甘飴的。
啟:上帝聖母,請為我們祈求,
應:使我們堪受基督的恩許。
大家可還記得電影《修女也瘋狂》呢?其中有一幕戲,修女們在主日彌撒以傳統方式開始獻詩,院長也非常欣賞。誰不知這一段音樂過後,她們便以搖滾音樂風格繼續獻唱。她們所唱的就是筆者今期要談的《母后萬福》(Salve Regina)。
聖公宗高派傳統及天主教會皆將5月奉為「聖母月」,筆者去年亦曾介紹教會在不同月份分別進行特別敬禮的傳統,讀者可在教聲網頁重溫有關文章。上面提到的禮儀傳統中,在寢前禱結束時,都會唱頌一首聖母對經(Marian Antiphon)。由三一主日第一晚禱起至將臨期第一主日第一晚禱前,使用的聖母對經稱為《母后萬福》,又名《又聖母經》。此對經也在誦唸玫瑰經結束禱詞之前使用。
對經經文及旋律的作者是誰,過往有許多不同的猜測。現今大部分學者都認為《又聖母經》是出自本篤會修士真福赫爾曼(Bl. Hermann of Reichenau,1013-1054)的手筆。關於經文最後三個呼號的出處,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又聖母經》原本的經文以「萬民稱頌的耶穌」在結。但聖伯爾納鐸(St Bernard of Clairvaux)代表教宗出使德國時,在施派爾教堂聽到《又聖母經》的歌聲,他立刻跪在地上,有感而發說道:「童貞瑪利亞,妳是寬仁的,慈悲的,甘飴的。」自此以後,這句便加在經文最後,在該聖堂內有四塊石頭標示聖人跪下之處。但有一些在聖伯爾納鐸之前的古籍已載有這句經文,所以這故事或許只是傳說。
插圖的歌譜是簡單版本的《又聖母經》,旋律十分容易上口。與另外三首聖母對經一樣,除了簡單版本外,還有一個莊嚴旋律(Solemn Tone)。不少作曲家根據此莊嚴旋律寫作新的音樂,其中包括法國巴黎聖母院的風琴師拉特利(Oliver Latry)為管風琴寫作的《母后萬福》。他將唱頌的素歌旋律及管風琴段落梅花間竹地展現,如同法國巴羅克時期許多管風琴彌撒曲及尊主頌一樣。大家可經QR code在網上欣賞這首管風琴作品。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098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