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香港聖公會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2016年4月17日
第2093期
 

柏克萊的《上主是我的牧者》

復活期第四主日又稱「善牧主日」,因是日甲乙丙三年聖餐崇拜的福音經課,皆取自約翰福音第十章,主耶穌講論自己的好牧人的段落;天主教會將此主日定為「聖召主日」,鼓勵信徒反省及尋求上帝對自己的召命。

本主日的聖詩,通常都是《善牧恩慈歌》、《在主懷中歌》等。獻詩方面,可選不同作曲家根據詩篇第廿三篇寫作的歌曲,較著名的有約翰.路特(John Rutter)、史坦福(Charles Villiers Stanford)等的作品。蘇格蘭聖詩作家貝恩(James Leith Bain)著名的《Brother James'' Air》也是唱頌詩篇廿三篇十分流行的曲調;而較鮮為人知的佳作,就有當代英國作家倫諾斯.柏克萊(Lennox Berkeley)的作品。

柏克萊於1903年生於英國牛津,在牛津大學修讀近代語言學,期間接受的音樂訓練,只限於風琴演奏。因母親家人居於法國,他經常到訪法國,並開始將自己的作品交予作曲家拉威爾(Maurice Ravel)評價。在拉威爾的鼓勵下,柏克萊於1926至1933年間赴笈巴黎,隨布蘭傑(Nadia Boulanger)學習作曲。布蘭傑要求他嚴謹地學習對位法。留學期間,他與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及蒲朗克(Francis Poulenc)結下深厚交情。他對史特拉汶斯基的新古典主義作品亦深感興趣,故其早期作品主要都是有調性的。1946年至1968年間,柏克萊於倫敦皇家音樂學院擔任作曲系教授,並於1974年獲封爵士。柏克萊自1947年一直居於倫敦,1989年逝世。

《上主是我的牧者》(The Lord is my shepherd)寫於1975年,是為慶祝奇切斯特主教座堂(Chichester Cathedral)成立900周年的委約作品,並獻給當時的座堂主任牧師侯斯(Walter Hussey)。此曲是為女高音獨唱、四部合唱及管風琴而作,雖然是較後期的作品,但簡單的四部合唱,仍保存作曲家早期喜愛新古典主義的印記。合唱部分雖不是以模仿手法寫作,但每聲部均展示作曲家寫作優美旋律的技巧。讀者可經QR code在網上欣賞這首作品。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093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