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香港聖公會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2016年3月13日
第2088期
 

苦難歌(The Reproaches)

逾越三日慶期(Paschal Triduum)每天的禮儀各有特色。「十架敬禮」(Veneration of the Cross)必定是救主受難日禮儀的高峰。去年筆者曾為大家簡單介紹過當天禮儀的流程,十架敬禮部分的聖樂傳統尤其豐富,就讓我們重溫一下這部分的主要元素。
首先,主禮可手持供敬禮用的十字架從聖堂門口步向聖壇,並在門口、聖堂中央及在聖壇前三次停下,並頌唱「看呀!這十字聖架,救主曾懸於其上!」,會眾應:「來吧!我們同來敬拜!」每一次的啟應比前一次高音一些。若聖堂格局不容許十架巡行,可以紫布遮蓋十架,分三次逐步展示十架。
緊接下來的就是十架敬禮禮儀,會眾可到十架面前,作簡短敬禮。傳統上,此十架須有苦像,讓會眾親吻苦像,但亦可以默禱、觸撫、鞠躬等形式致敬。向十架敬禮期間,有三首素歌伴隨整個禮儀,分別為:(一)對經《主啊!我們尊崇你的十架》、(二)苦難歌(The Reproaches)、(三)聖詩《十字聖架、信仰標幟》(Crux fidelis)。(曲譜下載:/uploads/echo/issues/Chinese/2088/十架敬禮.pdf
根據素歌學者大衞.海利(David Hiley)《西方素歌》一書:「苦難歌是一首獨特的、副歌式的素歌。其名《苦難歌》是來自歌詞內容。每節都有基督的聲音,根據舊約發生的事件,敍述上帝為其子民所作的一切,並責備(reproach)他們的忘恩負義。」
第一句副歌取自彌迦書:「我的百姓啊,我向你做了甚麼呢?我在甚麼事上使你厭煩?你回答我吧!我曾將你從埃及地領出來,你卻把救主懸在十字架上。」末句是把先知所說的話,與當天禮儀連結在一起。隨後就是以希臘文及拉丁文對唱的三聖頌,此處亦是西方教會禮儀裏唯一唱頌三聖頌的地方。兩組領唱者分別頌唱正歌部分,每節後詩班重覆三聖頌。苦難歌第二部分不再以三聖頌作為副歌,而是以彌迦書的歌詞作為副歌。
苦難歌一直吸引不少聖樂作曲家為其譜上新的音樂,包括文藝復興時期的域多利亞(Tomàs Luis de Victoria)、當代作曲家莫比(Colin Mawby)、桑德斯(John Sanders)等之作品。各位可在YouTube聆聽桑德斯的作品
可能有不少讀者對敬禮十架有不少疑惑。為何我們要敬拜一件死物呢?這豈不是崇拜偶像嗎?這問題讓我想起雅各書第二章的話:「我的弟兄們,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心,卻沒有行為,有甚麼益處呢?……信心是與他的行為相輔並行,而且信心是因著行為才得以成全的。」向長輩鞠躬敬禮,大家會否認為我們將活人當作偶像崇拜?鞠躬的動作只是將我們心中尊敬之情,以行為表達出來。同樣地,藉基督為我們受苦受難的十架標記,回應基督為了愛我們所作的犠牲,我們還吝嗇這一點的禮儀動作麼?只怕我們做甚麼都不夠!只要大家清楚明白,敬禮時所用的十字架,並非上帝本身,而只是藉這看得見的實體,與那看不見而無所不在的上帝接觸,那就不是崇拜偶像了。
(讀者如對教會禮儀音樂有任何提問,又或有特別的禮樂專題希望筆者分享,可電郵至hkskhmusicasacra@gmail.com與筆者聯絡)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088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