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哀歌
根據和合本修訂版中《耶利米哀歌》的引言,該書是為哀悼耶路撒冷被毀及人民被擄。猶太人傳統在聖殿被毀日(Tisha B'' Av於阿布月初九,即陽曆7月底左右)在會堂內恭讀這卷聖經。
《耶利米哀歌》共五章,首四章是以「字母詩」的格式寫作,即每章22節,每節首字母是以希伯來字母的順序排列(第三章共66節,每三節使用同一個首字母)。思高本聖經的引言謂,「以字母次序冠於句首的目的,大概是為易於記憶,有助讀者背誦的緣故。」
在西方教會,《耶利米哀歌》用於逾越三日慶典(Paschal Triduum)的夜禱(Matins)中。筆者以往亦曾介紹受難經禮儀(Tenebrae),即聖周最後三天的夜禱及晨禱(Lauds)之合成品。當中夜禱部分分為三個同樣結構的「夜課」(Nocturn)。每個夜課應包括:
三段詩篇(及其對經)—簡短啟應—經課(一)—
對答經(Responsory)—經課(二)—對答經(Responsory)—
經課(三)—對答經(Responsory)
這三天的第一夜課中的經課,均取自《耶利米哀歌》。其頌唱方法與一般日常禮讚的經課頌音大有分別。素歌學者阿佩爾(Willi Apel)對這特殊頌音有以下詳細的分析。誦唱音(Recitation)在la音,及三組旋律公式(見下圖),即呼吸點F(Flex)、中段式M(Metrum)及終結式S(Full Stop)。
頌唱哀歌時,詩句與詩篇經句一樣,分為上下兩半,上半以中段式作結、下半以終結式作結,每半中段再加入呼吸點。所以旋律公式多以FM:FS方式出現。若經文字數不多,則會減少一個呼吸點,即以M:FS或FM:S形式出現。另外,上文提及到哀歌的希伯來字母詩體裁,亦在頌唱每字前加入該希伯來字母(如上圖的「Aleph」)。
筆者去年介紹設立聖餐日崇拜的素壇禮時,曾提到禮儀可伴以詩篇88篇或啟應方式的哀歌經文。筆者以上述的分析,將啟應版哀歌經文譜上素歌旋律。讀者可點擊下列連絡下載。雖然這做法並非唱頌哀歌經文的完整格式,但將唱頌哀歌的傳統旋律,配合素壇禮,必有助大家準備紀念救主的受難。
【文件下載】
《設立聖餐日崇拜:素壇禮》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087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