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嚐素歌樂曲(二):《上主啊,你曾使大地震動》
若果我們翻開《公禱書》,留意一下「周年祝文書信福音」部分,大家會發現大齋前有三個主日,並非冠以「顯現後」的名稱,而分別稱為七旬主日(Septuagesima Sunday)、六旬主日(Sexagesima Sunday)及五旬主日(Quinquagesima Sunday)。在較古老的禮儀年曆中,懺悔的節期是由七旬主日開始的。
在禮儀的素歌樂曲中,自七旬主日起,福音前的「哈利路亞」,將由「直唱曲」(Tract)代替。但在當代的禮儀,直唱曲只在大齋期(即由大齋首日開始)出現。
直唱曲在現存的素歌樂曲中,是唯一「直唱」詩篇的樂種。無論是聖餐禮儀中的進堂詠(Introit)、聖餐詠(Communion),或是日常禮讚中的詩篇,都有重覆頌唱對經(Antiphon)的習慣。而「直唱詩篇」(Direct psalmody)的意思,就好像聖公宗安立甘頌音傳統,將詩篇每節連貫頌唱,其間並不加入任何重覆的答句或對經。
根據素歌專家阿佩爾(Willi Apel)的說法,中古時期留存至今的直唱曲共有31首。現代曲本找到的(如在《日常歌集》Liber Usualis中的47首),有可能是索雷姆(Solesmes)的修士們,為大齋期的聖人聖日增補的直唱曲。
在素歌樂曲中,直唱曲可算是最富有拉腔旋律(melisma)的樂種。以本主日的直唱曲《上主啊,你曾使大地震動》(Commovisti)為例,最長的拉腔長達39個音符。因為直唱曲只局限於第二調式(即以Re音終止)及第八調式(即以So音終止),調式也是這樂種另一特性。阿佩爾發現在最古老的直唱曲之中,大部分都屬於第八調式,第二調式的直唱曲有可能源自相同調式的升階詠。
學者海利(David Hiley)指出直唱曲的旋律結構存在一定的旋律公式,使之成為研究「摘錄組合法」(Centonization)的對象。「摘錄組合」是指由其他樂曲摘錄樂曲組合而成的作曲手法。在未有完善記譜方法的時代,這手法在寫作複雜的旋律時十分奏效。在《上主啊,你曾使大地震動》中,大家可以發現「Sana contritiones eius」及「Ut fugiant a facie arcus」兩句均以非常相似的旋律公式出現。兩句句末都是以fa音作結,亦在第八調式直唱曲經常出現(另一終止式當然是第八調式結音So音)。在這兩句樂句中,亦有一個非常特別的Do音終止式在樂句中間,是其他直唱曲沒有的。大家不妨在網頁聆聽以上提到關於這首直唱曲的特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09UGRvF4ow&feature=youtu.be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085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