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母對經(二):大哉救主之母
筆者曾介紹過大公教會在不同月份舉行特定敬禮的傳統。去年五月正值復活期,又是教會的聖母月,當時為大家介紹了復活期的聖母對經(Marian Antiphon):《喜樂經》(Regina coeli)。在天主教會及聖公宗高派傳統裏,在寢前禱完結後,都會誦唸(或頌唱)聖母對經。
在二十世紀禮儀改革前,從將臨期第一主日的第一晚禱,至奉獻基督於聖殿日的第二晚禱,節期特定的聖母對經是這首《大哉救主之母》(Alma Redemptoris Mater):
大哉救主之母!您是天國之門,世海之星,
求您扶助行將墮落的人,奮起前進,
您擁受加百列天使的問候,
超乎自然地生育了創造您的主宰,
畢生保持着童身,求您垂憐我們罪人。
對經唱畢,隨後是一句簡短啟應及祝文。將臨期與聖誕及顯現期的經文都不一樣:
(將臨期)
啟:主的天使向馬利亞報喜。
應:她因聖靈受孕。
(聖誕日至奉獻基督於聖殿日)
啟:產後童貞絕無玷污。
應:上帝聖母,請為我們轉禱。
這首聖母對經相傳是由德國賴興瑙島的本篤會修士真福赫爾曼(Bl. Hermann of Reichenau,1013-1054)所作。真福赫爾曼是一位作曲家、音樂理論學者、數學家及天文學家。他自幼因病瘸腿,所以別名「跛子赫爾曼」(Herman the Cripple)。二十歲時加入本篤會修道;後來喪失視力,專注作曲。他離世時只有四十歲。
在聖公宗的發源地英國,有證據證明這首聖母對經在中古時期在英倫島嶼相當流行,這就是英國詩人喬叟(Geoffrey Chaucer)的《坎特伯里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其中《女修院長的故事》(The Prioress’s Tale)中提到,一位小孩子雖未明白經文內容,但聽着別人唱頌《大哉救主之母》,加上熱愛聖母之情,就學會了這首聖母對經。
許多聖樂作曲家都曾以這首經文寫作樂曲。筆者留學期間,曾隨英國皇家音樂院室樂合唱團前往德國內雷斯海姆本篤會修院(Neresheim Abbey),為期一周。英國廣播公司更特意安排錄音隊前去為一次晚禱崇拜作錄播。學院的作曲教授大衞‧歌盾(David Gorton)為該場合寫了一首《大哉救主之母》,由無伴奏合唱團及女高音獨唱演出。女高音獨唱的歌詞是《尊主頌》的節錄。讀者們可以掃瞄右邊的二維碼找到這首作品的演出。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081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