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德爾的《彌賽亞》
韓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的曠世傑作《彌賽亞》,不僅在教會音樂史,就算在世俗社會中,都佔有一個很特殊的地位。數年前,一個洗髮水品牌,就是以《彌賽亞》中最為人熟悉的《哈利路亞頌》,作為其電視廣告的主題曲。
《彌賽亞》的誕生,展現了韓德爾極富效率的創作過程。他在1741年8月22日開始寫作,以6天時間完成第一部分21個樂章,並先後於9月6日及9月12日完成第二及第三部分,最後在9月14日完成整理。韓德爾前後只花了24天的時間,便完成了這曠世傑作,並於翌年4月13日在愛爾蘭都柏林首演。
這套神劇的劇本由查理士.珍寧斯(Charles Jennens)從聖經經文輯錄而成。珍寧斯為全劇選了兩句格言,並在演出的場刊封面刊登。第一句取自古羅馬詩人維吉爾(Virgil)的《牧歌集》(Eclogues):「讓我們唱更宏偉的歌(MAJORA CANAMUS)」第二句則取自聖經:「大哉敬虔之奧,無不以爲然也,彼乃顯於形軀、徵於心靈、見於天使、宣於列邦、信於天下、躋於光榮焉。凡智慧知識之寶藏,皆韞於彼。」(提前三:16;西二:3)
《彌賽亞》全劇共有三個部分,當中主要圍繞主基督一生的贖世工程。第一部分從舊約時代預言基督來臨講起,直至主耶穌降生。第二部分主要講述基督的受難、復活及榮耀升天。第三部分抒發了我們對基督在末後的榮耀及再臨的期盼。
三個部分大致上都由較小的基本單元組成:宣敘調——詠嘆調——合唱。在第二部分的開首,韓德爾改變了寫作手法,從獨唱主導改成以合唱主導。可能就是第二部分合唱的角色,使《彌賽亞》成為在西方音樂史其中一齣最常被演出的神劇。
此劇自1741年寫成至今,無論是從幾首詠嘆調及續抒詠的聲部分配,還是表演者的陣容,都經歷了無數次變更。韓德爾更為不同演出的獨唱家重寫曲譜,以後發揮歌者的長處。韓德爾在離世前最後聽到的音樂,亦是這首《彌賽亞》。
每當臨近聖誕節,世界各地的專業及業餘合唱團都會演出演奏《彌賽亞》。英國合唱指揮史提芬‧萊頓(Stephen Layton)在過去十數年,帶領他創立的對弦合唱團(Polyphony),聯同啟蒙時代古樂團,表演《彌賽亞》一曲。本地每年亦有不少演出,包括香港電台第四台每年的園林音樂會,雖然着重的是音樂本身,但基督降生的喜訊,也得以隨着韓德爾的樂章傳送到不同角落。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075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