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香港聖公會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2015年6月21日
第2050期
聖靈降臨日後第四主日
 

施洗聖約翰與唱名法

(楊欣諾)

 關於施洗聖約翰的節日,除了在8月29日紀念他在希律王手下殉道外,還有本周6月24日的施洗聖約翰誕辰日。在聖經裏,並沒有施洗聖約翰歌唱的記錄,為何施洗聖約翰會與唱名法(solfege system)扯上關係呢?

以下是施洗聖約翰誕辰日的晚課聖詩的首節:

 

這首聖詩每節七個短句,如大家細心留意,便可以發現首六句的頭一個音,都是逐級遞升的。若我們將唱頌該音的音節分別出來,便可得到這個排列:UT RE MI FA SOL LA。相信不少讀者已想起音樂劇《仙樂飄飄處處聞》中,家傳戶曉的名曲《Do Re Mi》。這種排列方法,是十一世紀修士亞雷佐的桂多(Guido of Arezzo, 約991-1033後)所設計。

筆者本年初介紹素歌記譜法時,曾提及桂多對西方音樂一個十分重要的貢獻:線譜記譜法。桂多建議以一條紅線(Fa音)及一條黃線(Do音)作譜線,紐姆符號就能準確地標示音高。

除了記譜法之外,桂多亦為音階的首六個音編上唱名:UT RE MI FA SOL LA。這組唱名有許多特色:一、除了Mi音和Fa音之間是半音外,其他都是全音;二、這個六音音組已包括素歌的調式系統中全部四個結束音(Final;即Re、Mi、Fa及Sol),故能充分作為關於調式的教材。不少歌曲的音域不止一個六度,故桂多的學生發展出「六音音階」(Hexachord)系統。當歌曲超出六音音階時,歌者只需在Fa音轉唱Ut音,便能包括一個九度音程內的所有音高。為了教學,他們更發展出「桂多之手」(Guidonian hand),以手掌各部分協助學員牢記唱音名字(下圖)。

到十七世紀,意大利音樂學家約翰‧當尼(Giovanni Battista Doni)以自己姓氏的首音節「Do」代替了原來的Ut音。後來,第七音取了以上聖詩末句每字的首字母(Sancte Ioannes)得出Si音。十八世紀英國音樂教育家安妮.格洛弗(Ann Glover)將Si音改成Ti音,使每唱名都以不同字母開始,最後成為今天我們使用的唱名。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050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