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湘 《聖三奧蹟的沉思》
( 李志權博士)
讀者可能還記得,之前我們介紹過二十世紀法國作曲家梅湘和他的作品《耶穌升天》。梅湘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作曲家和巴黎天主聖三教堂的管風琴師,他仔細留意各節期和重要的日子,並以這些節慶作為他作曲靈感之一。
梅湘在1969年完成《我主耶穌基督之變容》(La Transfiguration de Notre Seigneur Jesus-Christ)後,在暑假期間有點時間去撰寫兩部自由創作的作品,其中一部便是寫給管風琴獨奏的《聖三奧蹟的沉思》(Méditations sur le mystère de la Sainte-Trinité)。這作品不但包含了他當時作品的所有元素,如素歌、鳥歌和從聖多馬斯.阿奎拿《神學大全》(Summa Theologica)所啟發的宗教象徵主義外,梅湘還運用了一項他稱為「可傳達的語彙」(Le langage communicable)的新創作思維。雖然梅湘沒有把這作品於三一主日首演,今天適逢三一主日,就讓我們了解更多梅湘的音樂和他的神學思想及沉思一下「聖三」(天主聖三)的奧蹟。
梅湘在《聖三奧蹟的沉思》序言中解釋甚麼是「可傳達的語彙」時指出,各種語言的溝通方式在既定慣例下,人們的思想就得以傳遞;然而,音樂卻不是跟隨這方式運作。它可以建議、建立一種感覺或心理狀態,甚至觸碰到潛意識等,但它不能準確地把資訊傳遞到聽眾那裏。梅湘受到聖多馬斯.阿奎拿《神學大全》中「天使的語言」所啟發,試圖開發一種音樂語言,作為音樂通訊遊戲,並透過這系統把自己的思想帶至另一個層面。他組織了一連串的音名與單字母,把每個字母聯繫上一個聲音、音高和音長(請參閱以下的音樂示例)。
《聖三奧蹟的沉思》是一套有九首沉思樂章的管風琴獨奏曲,包括:
沉思一:管風琴奏出「星宿之父」,這也是「星之歌的主題」。緊隨的變奏曲亦是根據這主題變化,並配合梅湘獨特的色彩和弦。《神學大全》中「父神之不受生性(innascibility)」的信息,亦被這音樂語言系統演繹在樂曲之中。
沉思二:上帝聖潔的概念,是通過傳統素歌修殿節(光明節)的「哈利路亞」去表達。「上帝是聖潔」及「聯合的恩典」也在音樂中出現。黑鳥、蒼頭燕雀和園林鶯的鳥歌在樂曲中出現了兩次,並且由「哈利路亞」圍繞着。最後以黃鵐天真的叫聲作結。
沉思三:「上帝的真實關係是等同於本質」被演繹到音樂裏。梅湘使用了古印度deci-talas的節奏模式來提供音樂結構中更深層次的象徵意義。
沉思四:展示了三位格的聖三奧蹟。黑啄木鳥、環頸鶇及鬼鴞的鳥歌似乎暗示了摩西的異象:「耶和華在他面前宣告說:我是,我是!」。
沉思五:音樂展示了「上帝是甚麼」:「上帝是無法估量的」、「上帝是永恆的」、「上帝是堅定不移的」及「上帝就是愛」。兩項上帝聖父的特徵於樂章的後半部分顯示了:「天父是全能的」和「我們的父親」。各種色彩和弦及鳥歌不但反映了大自然之美,並提供了一個色彩豐富的影像和背景給這樂章。
沉思六:聖子——聖三奧蹟的第二位格——呈現在兩個層面。在第一層面,梅湘運用了傳統顯現日的素歌,包括:奉獻對唱詩、升階詩及「哈利路亞」,去表現「聖子,是上帝光榮的反映」。第二層面則把第一層面的音樂材料進一步加強和發展。
沉思七: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是運用了色彩和弦的引子,並伴隨着從廢墟和岩石中的伊朗鳥歌。第二部分是不同型態的聖三主題把「聖父和聖子的愛,藉着聖靈,達至他們和我們中間」演繹於音樂中。第三部分是結尾,引子的素材重現於新的型態中。
沉思八:傳統素歌「諸聖哈利路亞」的主旋律表現了「上帝是樸實的」。三種節奏模式展示了「三為一體」的概念,緊隨着聖父、聖子和聖靈的主題。最後又以黃鵐的叫聲作結。
沉思九:「我是自有永有的上帝」是這沉思最重要及最根本的信息。這是上帝在燃燒的荊棘叢中給自己的名稱。梅湘以他獨特的通感(synaesthesia)經驗,並自由地運用了不同的鳥歌,生動地描繪了這景象:色彩和弦融合了藍紫色、橙紅色、紅褐色、紫色、綠色和銀色表示了燃燒中的火;園林鶯、黑頭顫鶯及黃鵐的鳥歌暗示了荊棘叢的自然環境。在這音樂與色彩景象的背景上,是「上帝的主題」與聖父丶聖子和聖靈三個主題互相交替。

參考: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_mD299DLTg&list=PLzAwUeYS_p74HlISmQwAacD2ZLbTRjh-H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047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