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母對經 (一): 喜樂經
(楊欣諾)
在大公教會傳統裏,每個月都會被奉獻作不同主題的敬禮。例如一月通常特別敬禮耶穌聖名,因為在聖人年曆中,1月1日是耶穌聖名日。在傳統上,5月則專為敬禮耶穌的母親聖母馬利亞,稱為「聖母月」。
真福約翰.亨利.紐曼(Bl. John Henry Newman)為「聖母月」的每一日撰寫了一些關於聖母的默想。在本月1日的默想中,真福紐曼解釋了為何要以5月為聖母月。他認為,5月是許諾的月份,也是喜樂的月份。前者,是因為5月處於春末初夏,到處生機勃勃,正如先知以賽亞所說的景像:「從耶西的殘幹必長出嫩枝,他的根所抽的枝子必結果實。」(賽一:11)耶穌既是那萬世等待的果實,生出這果實的枝子,也應指向聖馬利亞。
另外,紐曼亦稱5月為喜樂的月份。2月至4月大部分時間都在大齋期內;教會又分別在12月及1月1期待耶穌的降生及慶祝顯現期。反之5月份經常在復活期內,在禮儀中經常使用「哈利路亞」;升天節、聖靈降臨日、三一主日等主要聖日也經常在5月出現。不少跟聖母馬利亞有關的聖日也在本月,例如聖母訪親日等。既然充滿生機的應許得以在聖母身上應驗,足證5月是充滿喜樂的月份,是奉獻為「聖母月」的最佳選擇(參真福紐曼《聖母德敍禱文默想》)。
不少讀者都應在很多婚禮場合,聽過不同作曲家寫作的《聖母頌》(Ave Maria),例如舒伯特、古諾等的作品。但在教會傳統內敬禮聖馬利亞的經文中,有四篇經常被合稱為「聖母對經」(Marian Antiphons)。在中世紀,有許多聖母對經的經文出現,並多與日常禮讚一同使用。例如,自十三世紀,羅馬禮及方濟會中,均在寢前禱後頌唱對應當時節期的聖母對經。這習慣一直保存自現今天主教的寢前課中,亦在不少高派聖公宗傳統的晚禱後使用。
在復活期內,教會傳統使用《喜樂經》(Regina coeli),經文如下:
天上的母后,喜樂吧!哈利路亞!
因妳所生的兒子,哈利路亞!
依照他的預言已復活了,哈利路亞!
請妳為我們轉求上帝,哈利路亞!
傳說稱教宗聖大額我略(St Gregory the Great)在復活日早上,赤腳參與羅馬巡遊時,聽見天使唱出經文首三句,而他立刻以末句回應天軍之歌。教會傳統奉聖馬利亞為天上母后的聖經根據,載於啟示錄:「有一個婦人身披太陽,腳踏月亮,頭戴十二顆星的冠冕。」(啟12:1)而末句請求聖母為我們代禱,與「聖徒相通」的信理吻合。在基督的愛內,一切生者、死者既能藉着聖禮、禱告與讚美聯成一體,我們也能請求聖母及諸聖為我們代禱。主耶穌既為我們死而復活,以致我們能偕同所有聖徒在主內活著,彼此代禱。讓我們也學習聖母的榜樣,以謙卑的心順服上主,他日可與諸聖一同仰瞻上帝的榮美。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043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