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躺在死亡的枷鎖中》
本主日是復活期第二主日,在英語世界又稱為「低調主日」(Low Sunday)。正因主復活日是極大的慶節,故在對比下,這個主日成了「低調」的主日。另外,天主教會也稱之為「卸白衣主日(Dominica in albis depositis)」,因為在主復活日守夜禮中的領洗者,需在復活周內穿着洗禮時的白衣。到這個主日,他們就卸下白衣,本主日因而得名。(參Bernhard Raas神父著《教會禮儀年度》下冊)
在復活期內,我們都因主耶穌從死裏復活的奧蹟而歡慶。在崇拜的音樂選曲中,我們都必定將一些復活期「金曲」重溫一次,如《基督復生歌》、《主復活歌》、《光榮屬主歌》等。不過,筆者翻查多本常用的華語詩集,都未發現另一首復活期聖詩《基督躺在死亡的枷鎖中》(德文原本首句:Christ lag in Todesbanden)。或許能在這裏拋磚引玉,鼓勵教內能人可以參與聖詩翻譯事工。
這首聖詩屬於路德宗「眾讚詩」(Chorale)的傳統。眾讚詩是指在德國新教崇拜中會眾參與的聖詩。在宗教改革前,除了日課中的聖詩,西方教會一直沒有在其他禮儀部分正式加入聖詩。直至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他才將眾讚詩加入崇拜,成為禮儀中頗重要的一環。對於馬丁路德,崇拜不單是一件聖事,更應是信眾一同宣告聖言的場合,會眾能以眾讚詩同聲回應牧者在經課及講道中所宣講的聖言。
不少馬丁路德撰寫的眾讚詩旋律,都有參考羅馬教會的素歌。這首《基督躺在死亡的枷鎖中》就是其中之一。上期筆者所介紹的《復活讚》(Victimae paschali laudes)就是這首眾讚詩的藍本。下圖並列眾讚詩及《復活讚》首句的旋律,可見馬丁路德特意留下素歌的烙印在他新創作的眾讚詩中。

跟素歌一樣,不少聖樂作品都有借用眾讚詩旋律。巴赫譜寫的眾多清唱劇之中,其中寫於1724至1725年間的《基督躺在死亡的枷鎖中》(作品編號BWV4),可算是他早期作品中的佳作。全首眾讚詩共8節,巴赫將每節分別寫成一個樂章。每個樂章都以不同方式將眾讚詩旋律表現出來,時而直接將旋律以長音唱出,時而在眾讚詩旋律中加入裝飾音。讀者不妨在這復活期內,品味一下巴赫這首充滿其年輕魄力的作品。(建議錄音:鈴木雅明與日本巴赫古樂團BIS-CD-751)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040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