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香港聖公會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2015年4月5日
第2039期
復活日
 

《復活讚》

來朝逾越羔羊頌揚,基督救主眾信徒。
上帝羔羊贖回羊群,高潔基督甘捨身,使天父與罪人重修於好。
死與生激戰交鋒,生命之主似陣亡,卻竟復活重臨,永遠為王。
馬利亞請君相告,途中所見所目覩。
我親見主基督聖墓穴,目覩復活主基督耀煌,
並見作證者天使,頭巾殮布皆放好。
我恭盼之基督已復活,並將往見諸位於加利利。
我主基督確已復活,皆當深信莫疑;
全勝萬世之君,盼主垂憐。阿們!哈利路亞!

筆者去年曾分別在大齋期(1986期教聲)及基督聖體寶血節(1997期教聲)介紹兩首聖頌——《聖母悼歌》(Stabat Mater)和《錫安!頌揚你的救主!》(Lauda Sion)。在素歌樂曲裏,它們都是屬於「繼抒詠」(Sequence)的曲種。

繼抒詠源於早期在福音前《哈利路亞頌》之後所加插的花腔音樂。到脫利騰會議(Council of Trent)時,只有四首繼抒詠(分別是主復活日、聖靈降臨日、聖體聖血日及安息禮拜的繼抒詠)被保留。《復活讚》就是於主復活日使用的樂曲。後來教會再加入《聖母悼歌》,使准許唱頌的繼抒詠增至五首。 關於繼抒詠的簡史,讀者可參閱1986期《教聲》。

聖餐禮中,繼抒詠的位置在近代比較含糊。在現代羅馬彌撒禮書中,其次序為:繼抒詠—哈利路亞頌—福音。但在索雷姆修院出版的經歌集則記載傳統的次序:哈利路亞頌—繼抒詠—福音。筆者認為,後者較貼近繼抒詠的發展歷史,故在樂曲最後唱頌「哈利路亞」,以補上《哈利路亞頌》末的歡呼。如根據禮書所載,則不應唱頌曲末的「阿們!哈利路亞!」。在聖公宗的禮儀,可以用《復活讚》代替升階詩,隨後緊接福音前歡呼。

值得一提的是繼抒詠的曲式。繼抒詠的旋律大致上是以偶句方式出現。以圖表顯示,每一字母代表一節文字使用的旋律,即AABBCC…NN的格式。但有不少樂曲都是以單句開始,從第二節才開始使用偶句,《復活讚》就是其中之一。另外,在文字方面,歌詞並沒有特別押韻的要求,但《復活讚》的拉丁文歌詞,則有使用押韻,例如第四節:「Dic nobis Maria, quid vidisti in via? Sepulcrum Christi viventis, et gloriam vidi resurgentis」。

《復活讚》一般被認為是法國博根地的維普神父(Wipo of Burgundy c.995-c.1048)作品。他曾任神聖羅馬帝國的康拉德二世(Conrad II)及亨利三世(Henry III)的宮廷聖品。這首聖頌的內容類似「禮儀戲劇」(Liturgical Drama)。這樂種於十至十三世紀出現,以拉丁文頌唱,內容都是聖經或聖人的故事,並配以動作。《復活讚》中,第四節向聖馬利亞詢問發現救主復活的經過,她就一一告訴我們。這裏提到的馬利亞,通常都被理解為抹大拉的馬利亞。(參太28:1-3;可16:9—11;路24:1-10;約20:11—18)筆者邀請在聖公會學校任教的李志斌老師翻譯經文,樂譜可在此下載。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039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