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周禮儀 (二) :基督受難日禮儀
「基督受難日」的「救主受難紀念禮儀」主要分三個部分,包括「聖道禮儀」、「十架敬禮」及「共領聖餐」。
「救主受難紀念禮儀」的進堂禮應在靜默中進行,毋須進堂詩。主禮牧師到達聖壇前鞠躬,然後跪下。在羅馬禮,主禮也可俯伏在地,默禱片刻。如上期所說,司琴不必彈奏任何音樂,以「聽覺的守齋」來重溫救主受難的事蹟。
祝文過後是聖道禮儀的開始。詩篇22篇及受難經課,很適合以素歌頌唱;受難經課的頌音,亦與平常福音經課的傳統音樂有別,主要由主禮、會吏/福音員及另一位領唱員,並配合詩班頌唱。主禮負責主耶穌的角色,頌音較低;會吏/福音負責受難始末的旁述,頌音較高;領唱員則擔任其他一人的角色,如彼得、祭司長、彼拉多等;群眾的部分則由詩班頌唱。這種做法亦影響聖樂作曲家寫作《受難曲》時的角色分配。
會眾禱告後,就是本日最重要的環節「十架敬禮」。正如拉亞斯神父(Berhard Raas SVD)在《教會禮儀年度》所說:「(這禮儀)是以象徵性動作來回應讀經。」在十架敬禮過程中,有不少教會傳統奠定下來的聖樂元素。在十架被帶到聖壇前的巡行當中,牧師會高舉十架三次(或在聖壇前,將被遮蓋的十架分三次逐步揭露)並頌唱:「看呀!這十字聖架,救主曾懸於其上!」會眾以「來吧!我們同來敬拜!」回應。在「十架敬禮」期間,可唱聖頌「主啊!我們尊崇你的十架」。另外,不能忽略的就是《苦難歌》(The Reproaches)及聖詩《十字聖架,信仰標幟》。在羅馬禮中,《苦難歌》是唯一在禮書中記載唱頌《三聖頌》(Trisagion)的經文,而桑得斯(John Sanders),就是其中少有以英語寫作《苦難歌》的聖樂作曲家。《十字聖架,信仰標幟》(Crux fidelis)被認為是葡萄牙國王約翰四世(John IV of Portugal)的作品,通常會以素歌頌唱。以上提及的素歌樂譜,可點擊此處下載。
最後的「共領聖餐」,是領受於前一天(設立聖餐日)禮儀中祝聖的聖體寶血。教會傳統上並沒有任何特定經文,故筆者鼓勵分送聖餐時,詩班及司琴亦一同在靜默中領受救主為我們犧牲的聖體寶血;在結禮禱文後,會眾亦應在靜默中散去。
就讓我們在救主受難日,學習以靜默作祈禱,在寧靜中與主一同埋葬,等待救主復活的喜訊。有關「基督受難日」的禮儀說明,讀者可參閱教省禮儀委員會出版的《基督受難日救主受難紀念禮儀》禮文書。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038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