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香港聖公會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2015年3月22日
第2037期
大齋期第五主日
 

聖周禮儀(一):設立聖餐日禮儀

大齋期第五主日(本主日)開始是教會年曆的「救主受難期」(Passiontide)。在救主受難期裏,我們藉着經過首四個星期預備好的心靈,把注意力集中在主耶穌的苦難。

在教會傳統,從本主日第一晚禱開始,會將聖堂內的聖像及十字架以紫布遮蓋。在拉亞斯神父(Bernhard Raas SVD)的《教會禮儀年度》中曾談及這個做法:「一件東西,若失去一段時間,可幫助人們在過後更加地珍惜它,而一段時間不做的事情,也會幫助人們在之後將它做得更好。我們蒙上十字架一段時間,以使我們能在受難日對我們救贖之偉大標記的十字架有更深的領悟。」

大齋期尤其是是救主受難期,是新葡準備領受入門聖事的時期,同時也讓教友準備慶祝「逾越三日慶典」(The Paschal Triduum)。三日慶典由設立聖餐日黃昏禮儀開始,這三日慶典是教會年曆中最重要的禮儀節期。耶穌基督的受難、死亡及復活,是我們基督徒信仰的核心。筆者去年已為大家介紹了復活前夕守夜禮的聖樂傳統;今年將一連兩期介紹設立聖餐日及救主受難日的聖樂。

設立聖餐日在英語世界又稱為「Maundy Thursday」,即「新誡命星期四」。此名來自濯足禮時頌唱的聖頌《我給你們一條新誡命》(Mandatum novum do vobis)。羅馬禮書一共載有七首短頌供濯足禮使用。英國聖公會《Common Worship》建議唱頌聖詩《上帝是愛》(God is love, and where true love is,《New English Hymnal》第513首)。詩班或可選唱《頌樂樂》第126首《何處有仁》。

在大齋期的聖餐崇拜,我們都不會使用《榮歸主頌》(童貞女聞報日及聖約瑟日除外),但在設立聖餐日的禮儀中,我們會再一次唱頌這首聖頌。在一些較傳統的天主教聖堂,他們還會在唱頌之前鳴鐘及彈奏風琴,因為從此時開始直至復活前夕守夜禮的《榮歸主頌》,教堂都不會有鐘聲及琴聲,藉此在寧靜裏記念主耶穌的苦難,而筆者就建議,風琴只用於伴奏聖詩及詩班的獻詩,否則其他殿樂都一概不用。

在崇拜尾聲虔領聖餐後,預留在救主受難日供會眾領受的聖體,將會恭移到小聖堂,供信徒瞻仰。教會傳統在這個聖體行列時,唱頌《聖身奧妙歌》(舊《普頌》201首)。差遣禮過後,便立刻進行「素壇禮」,這儀節是「象徵基督為承擔世人的罪,蒙受苦難。」(參禮儀專責委會《設立聖餐日聖餐崇拜》禮文書)詩班可以素歌詩篇頌音唱頌詩篇第88篇。另外,也可以以啟應方式誦讀《耶利米哀歌》選段。詩篇的樂譜及啟應經文,可在本網站下載。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037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