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聖頌
在教省的第二式聖餐禮文中,我們可以找到這儀注:「將臨期及大齋前內,選用《憐憫頌》或《三聖頌》(Trisagion)」; 在教省編印的聖餐禮文樂章中,則只有李超源博士的崇拜樂章有《三聖頌》。沒有唱頌李博士作品的聖堂,可能從未試用過這段經文,或許對這首聖頌有點陌生。
不同的東方教會傳統,都經常使用《三聖頌》。在七世紀的拜占庭禮儀(Byzantine Rite),主教與會眾一同進入聖堂時,便是以《三聖頌》伴隨。到九世紀,《三聖頌》則用於聖道禮儀中的禱文(Synapte)之後,後來則在宣讀書信經課前的啟應詩歌(Prokeimenon)之前唱頌。其他東方傳統,例如科普特(Coptic)及埃塞俄比亞(Ethiopic)傳統,都在宣讀福音前唱頌《三聖頌》。
在現代西方教會禮儀中,《三聖頌》主要在救主受難日禮儀中使用,筆者日後會詳細介紹。我們現時慣常的禮儀沿自羅馬禮儀,在聖餐崇拜開始唱頌進堂詠、《憐憫頌》及《榮歸主頌》,但在高盧禮儀(Gallican Rite),進堂詠後卻是《三聖頌》及《以色列頌》(大齋期則以另一首聖頌代替《以色列頌》)。古西班牙禮儀(Old Spanish Rite)則以進堂詠及《榮歸主頌》開始聖餐崇拜,之後便頌唱《三聖頌》。
在聖公宗的禮儀發展過程中,有些地區也將《三聖頌》加入當地禮儀之中。例如印度聖公會於1920年加入了《三聖頌》、金口聖約翰禱文(Litany of Chrysostom)等元素。香港聖公會第二式聖餐禮文根據1979年的美國聖公會《公禱書》的做法,以《三聖頌》作為唱頌《憐憫頌》之外的選擇,與上文所列的東方傳統有非常近似的意思。
《三聖頌》的經文「至聖之上帝,至聖及大能之上帝,至聖及永生之上帝,憐憫我們」(或更貼近原文的翻譯:「至聖上帝,至聖大能者,至聖永生者,憐憫我們」Ἅγιος ὁ Θεός, Ἅγιος ἰσχυρός, Ἅγιος ἀθάνατος, ἐλέησον ἡμᾶς)在不同傳統中都會連續重覆三次。若各牧區或傳道區希望唱頌Margaret Rizza或Richard Shephard的聖餐禮文樂章時使用《三聖頌》,筆者嘗試編寫了一首簡單的樂譜讓大家唱頌,樂譜如下: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035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