懺悔詩篇
( 楊欣諾)
教會傳統上,大衛《詩篇》中有七首被稱為「懺悔詩篇」(Penitential Psalms),即詩篇第6、32、38、51、102、130及143篇。希坡的聖奧古斯丁(St Augustine of Hippo)早於四世紀便指出其中四首為懺悔詩篇。到了六世紀,羅馬作家卡斯奧多羅斯( Cassiodorus)是首位完整列出七首詩篇的作家。教宗諾森三世(Innocent III)亦曾頒令於大齋期每天在公共崇拜誦唸懺悔詩篇。
筆者曾經嘗試根據不同的傳統誦唸日課經。其中之一於1955年出版的《聖公宗日課經書》(Anglican Breviary)。這本《經書》是聖公宗公教復興潮流中的產物。其引言中扼要地道出它的內容:「《聖公宗日課經書》一如其名,當中涵括了西方教會傳統的日課經。主要由拉丁文翻譯成英文,盡量配合《公禱書》一貫用語,並加入《公禱書》的特定經文。」《經書》所參照的,是1911年教宗碧岳十世推動改革的日課經書。《聖公宗日課經書》也安排在大齋期用懺悔詩篇:「在團體誦唸時應全體跪下。最適合的禮儀位置,莫過於在夜禱(Matins)及晨禱(Lauds),唸畢『感謝上主』後;若非團體誦唸,則可在任何適當時候使用。」讀者們均可跟隨這個傳統,於每天早禱後,誦唸這些詩篇。
在聖樂歷史中,七首懺悔詩篇吸引了不少作曲家為它們譜上樂譜,例如去年筆者曾介紹過阿列格里(Gregorio Allegri)的詩篇五十一篇。英國作曲家拜爾德(William Byrd)在其
《不同時期歌集》(Songs for Sundrie Natures)就把七首詩篇編寫給三部合唱。另外,意大利作曲家安德列.加布里埃利(Andrea Gabrieli c.1510-1586)及克洛齊(Giovanni Croceo c.1557-1609)也有為七首詩篇譜。但在複調音樂中最有名的作品,莫過於拉素士(Orlande de Lassus)的《七首懺悔詩篇》(Septem Psalmi Davidis poenitentiales)。
拉素士被譽為「音樂界中的人文主義者」。他最擅長於將歌詞的意思以最直接的音樂表達出來,而不失雅意。人文主義名句「為文字賦予精神(dare spirito alle parole)」最能表明拉素士這方面的造詣。讀者不妨一邊聆聽音樂,一邊閱讀經文,即使不諳音律,亦能欣賞拉素士的鬼斧神工。
(錄音推介:http://goo.gl/cmD0Yp)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034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