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裏的 「十字架」
相傳,曾經釘上耶穌和左右二盜的三個十字架,事後都被棄置在附近一個旱井,直至320年9月14日才被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聖海倫娜發現,她還藉着治愈病人及復活死人的奇蹟,分辨出曾經釘上耶穌的那個十字架。後來教會便在發現十字架的日子(9月14日),特別默想和紀念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犧牲。
聖使徒保羅在寫給加拉太人的書信中曾說:「我絕不以別的誇口,只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加6:14上)我們的救恩全來自這十字聖木,因為上帝聖子曾為了我們的罪過,懸掛在這木頭上。故此,這塊木頭不止是一件有治病奇能的聖物,更是我們救恩的確據。
音樂寫作有所謂「動機」(motive)的概念。有些很簡短的「音形」(figure),可以短至兩、三個音,又或者是一個節奏模式,在整首樂曲或樂章中作為結構上的「主題」。通常,在多聲部的作品中,這個「音形」會在所有聲部的不同時間出現。聖樂作曲家也漸漸發展出一套獨特的「語言」,將一些動作或概念,化為音符和節奏,例如「嘆息」的聲音,就會以向下的半音(semitone)表示。
「十字架」在聖樂最常出現的地方,是在《尼西亞信經》中這段文字:「在本丟彼拉多手下,為我們釘在十字架上。」(拉丁文為:Curcifixus etiam pro nobis sub Pontio Pilato)以巴赫的《B小調彌撒曲》為例,這鉅作的《信經》部分分成九個樂章。他將這句經文的樂章放在第五個樂章,即全首《信經》的中心。以下樂段(以紅線表示)顯示了在單旋律中的「十字架」音形(cross figure):

樂段一:巴赫《B小調彌撒曲》:《信經》之 五
聖子的道成肉身樂段(《信經》第四樂章),巴赫作描述聖子「由聖靈降孕」時,也以音樂「預報」了耶穌在十架上的受難(以藍線表示):

樂段二:巴赫《B小調彌撒曲》:《信經》之 四
除了單旋律的表達,十字架音形也會以多聲部的方式出現。裴哥雷西(Giovanni Battista Pergolesi)的《聖母悼歌》(Stabat Mater)開首的樂段就表示了聖母站在十字架旁(以綠線表示):

樂段三:裴哥雷西《聖母悼歌》第一樂章
作曲家往往以這些密碼般的方法將想法化成音符。經過這次「解碼」,希望讀者們在聆聽聖樂時,多嘗試更深入地去理解作曲家寫作的意思。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010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