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香港聖公會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2014年9月7日
第2009期
聖靈降臨日後第十三主日
 

聖母馬利亞的《尊主頌》

Magnificat anima mea Dominum,
et exsultavit spiritus meus in Deo salvatore meo.
我心尊主為大,我靈以上帝我之救主為樂。

9月8日是教會年曆中的聖馬利亞日,根據傳統,我們在這天紀念童貞女馬利亞的誕辰。因此筆者今期會介紹與聖母最有關連的聖樂作品:《尊主頌》(Magnificat)。

聖母馬利亞從天使加百列接受了上帝的意旨後,「在那些日子……急忙前往山區……向伊利莎白問安。」(路1:39-40)為回應聖婦伊利莎白所說的話,聖母以《尊主頌》來讚美上帝,稱謝上主賜她成為上帝兒子的母親這個殊恩。同時,也頌揚上帝「待人的常法和對選民的憐憫」。(參《思高聖經》修訂版有關經文的註釋)

過去數期介紹日常禮讚時,筆者曾經提過《尊主頌》在晚課(Vespers)中的地位。早前介紹《詩篇》的頌唱時,也粗略提過一種稱為「假低音」(Fauxbourdon)的和聲法。在羅馬禮中,以素歌頌唱晚課,《尊主頌》通常會以素歌及「假低音」的方法梅花間竹頌唱;另外,不少聖樂作曲家,例如帖勒斯替那(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及域多利亞(Tomàs Luis de Victoria)均有大量《尊主頌》作品。他們多數此譜寫所有單數節或雙數節,而其他節數仍以素歌頌唱。這似複調音樂(polyphonic music)作品的寫作都是基於「教會調式」(Church mode),以配合該禮儀的對經及「詩篇頌音」(Psalm Tone)。

及至巴羅克時期,不少作品將器樂音樂加入合唱,其中包括巴赫的《D大調尊主頌》BWV243。這時期的《尊主頌》作品,已發展成多樂章的樂曲。巴赫原本所寫的作品是降E大調,並在不同樂章之間加插德文的眾讚詩(Chorale)。後來修訂的D大調版本,將這些額外的樂章除去。後世有不少作曲家仿傚巴赫的做法,例如路特(John Rutter)的《尊主頌》。這首作品以管弦樂伴奏,其中第二樂章是十五世紀詩詞《詠玫瑰》(Of a Rose, a lovely Rose)。在最後的榮耀頌樂章,也加插了尊主頌對經的歌詞。

在聖公宗禮儀,《尊主頌》經常與《求主頌》(Nunc Dimittis)合併成一套「晚禱樂章」(Evening Service)。英國作曲家史坦福(Charles Villiers Stanford)G大調的《尊主頌》,在管風琴伴奏中模仿衣車轉動的旋律,配以女高音獨唱,表達榮福童貞馬利亞讚美上帝的喜悅。史坦福不但為聖公會禮儀寫作,也曾為羅馬禮晚課寫了一套八聲部雙合唱團的《尊主頌》(作品編號第164首)。

《尊主頌》背後有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就是提醒我們,聖母馬利亞所得到的恩典,全出於一句:「願如爾言成於我。」盼望各位在欣賞《尊主頌》的音樂時,不忘聖母全然委身於上帝旨意的模範。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009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