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禮讚(五):早禱及晚禱崇拜的音樂
我們在前兩期分別探討過《公禱書》及二十世紀禮儀改革後的日常禮讚。今期我將集中介紹聖公宗早禱及晚禱崇拜所用的音樂。
克藍瑪大主教(Thomas Cranmer)編訂的《公禱書》,將羅馬教會的日課發展成聖公宗的早禱及晚禱崇拜,將不同時辰的元素加以整理。早禱及晚禱崇拜當然可以純綷誦讀的方式舉行,但因為當中有不少音樂部分,單單誦唸難免乏味。所以,在英國聖公會無論是主教座堂、學院小聖堂或大小牧區,他們都極力保存以音樂讚美上帝的崇拜方式。
除了《詩篇》外,當中還有許多富音樂性的部分,包括啟應文(Preces and Responses)和聖頌(Canticles)。這些音樂部分,都是來自素歌傳統。羅馬禮的晨課(Lauds)與晚課(Vespers),整個禮儀基本上都是以唱頌為主。到了《公禱書》的崇拜,羅馬禮中的頌唱部分仍然保存其音樂傳統。《公禱書》在1549年出版後,克藍瑪大主教邀請了音樂家馬貝克(John Merbecke)為《公禱書》禮文配上素歌音樂,並於1550年出版《公禱書音樂集》(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 Noted)。各位教友在早禱崇拜上所唱的啟應文,其實就是來自這個傳統。附圖是《公禱書音樂集》早禱崇拜開始時的啟應文。略懂音律的讀者可能會發現,這裏所載的音樂與平常唱的有點不同。其實我們常唱的是泰利士(Thomas Tallis)所編寫的「平日頌音」(Ferial Tone),即用於非主日或聖日的崇拜。
除了啟應文,早禱及晚禱崇拜另一大音樂元素就是聖頌。早禱的《皆來頌》、《讚美頌》及《以色列頌》(或《歡呼頌》)都有不同的樂章。英國作曲家侯活士(Herbert Howells)和史坦福(Charles Villiers Stanford)就有多套早禱崇拜音樂作品。為頌唱晚禱崇拜譜寫的《尊主頌》及《求主頌》,就算每天舉行崇拜,一年內也唱不完所有作品!侯活士為劍橋大學英皇學院(拉丁文:Collegium Regale)譜寫了一套聖餐禮文樂章、早禱的《讚美頌》及《歡呼頌》,以及晚禱的《尊主頌》和《求主頌》。
以唱頌為主的日常禮讚,分別稱為「頌唱早禱崇拜」(Choral Mattins)及頌唱晚禱崇拜(Choral Evensong),後者可以說是聖公宗禮儀中的瑰寶。在倫敦,聖保羅座堂及西敏寺的每天頌唱晚禱崇拜,更是遊客的必看「節目」。
在香港聖公會,聖約翰座堂每月都會有一次頌唱早禱及晚禱崇拜;而諸聖座堂和聖三一座堂也開始了頌唱晚禱崇拜。求上主鼓勵我們,在我們的讀經靈修生活外,也積極參與這種以上帝創造的音樂來歌頌祂的公禱崇拜。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007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