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禮讚(三):公禱書的早晚禱崇拜
(楊欣諾)
上期筆者簡單介紹了宗教改革前大公教會日常禮讚(或譯作「日課」)的基本結構。聖公會雖然是基於政治的原因誕生,自其成立以來,因不同改教思想,聖公會的禮儀亦逐漸以《公禱書》代替。
英國聖公會誕生初期,仍沿用拉丁文及羅馬教會禮儀。克藍瑪大主教(Thomas Cranmer)聯同當時其他主教一起編訂《公禱書》,於1549年出版。但在《公禱書》正式面世之前,已經陸續出現不同的英語禮儀或禱文,其中包括1544年出版的《英語禱文》(English Litany)和1548年的英語聖餐崇拜禮文。
大公教會的日課,晨課(Lauds)及晚課(Vespers)這兩大支柱的結構是完全相同的。同樣,第一時辰(Prime)與寢前課(Compline)也有這種結構上的關連。克藍瑪大主教在制訂《公禱書》的日常禮讚時,將早禱崇拜(Morning Prayer 或 Mattins)及晚禱崇拜(Evening Prayer 或 Evensong)的結構統一,只是內容上有分別。
早禱崇拜結合了夜課(Matins)、晨課及第一時辰的元素,而晚禱崇拜則包含晚課及寢前課。早禱及晚禱崇拜結構上唯一的分別就是《皆來頌》(Venite, exsultemus Domino)。羅馬禮的夜課,就是以這首聖頌開始。在1662年《公禱書》這首聖頌仍然採自整篇詩篇95篇。但在黑皮公禱書中的版本,就加插了兩節詩篇96篇的經文。在猶太人傳統中,詩篇95篇是安息日晚上禮儀的始禮詩篇。大公教會傳統夜課及《公禱書》早禱崇拜均繼承了這個傳統。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早禱及晚禱崇拜的聖頌。下表列出兩個崇拜的專有聖頌:
早禱崇拜
|
晚禱崇拜
|
讚美頌(Te Deum) 或
萬物頌(Benedicite,
opera omnia)
|
尊主頌(Magnificat) 或
新歌頌(Cantate
Domino,即詩篇98篇)
|
以色列頌(Benedictus)或
歡呼頌(Jubilate
Deo,即詩篇100篇)
|
求主頌(Nunc
Dimittis) 或
憐憫頌(Deus
misereatur,即詩篇67篇) |
這些聖頌大部分都是來自羅馬禮的日課:夜課結禮的《讚美頌》、晨課的福音聖頌《以色列頌》、晚課的《尊主頌》、寢前課的《求主頌》。黑皮公禱書中的《我主頌》(Benedictus es, Domine)與《萬物頌》一樣,同是出於次經《三童歌》,在大公教會傳統中用於晨課。每首聖頌在不同時辰都有其意義,例如:《以色列頌》「因我等上帝憐憫之心腸,使清晨之日光自高天照臨我等」一句,就解釋了其所以在晨禱出現的因由。《求主頌》「主歟,如今可以依主之言,釋放僕人安然而去」也使該聖頌適合在一天結束時使用。
盼望各堂日後在安排早、晚禱崇拜的聖頌時,更加注意每首聖頌在禮儀中的正確位置及其意義,繼續保留教會的傳統。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005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