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禮讚(二):傳統的日常禮讚
(楊欣諾)
「聖言——聖歌——祈禱」這個形式,在早期教會的日常禮讚(Divine Office,又譯作「日課」)中,逐漸成形。與此同時,修會傳統也慢慢確立。聖本德的《本德會規》(Rule of St Benedict)清楚奠定了在修會中日常禮讚不同時辰的時間、結構和詩篇的誦唸次序。雖然聖本德所寫的只是為他創立的本德會而設,但西方其他修會也逐漸採用了《本德會規》的日常禮讚。
《本德會規》第十六章一開首就以詩篇119篇第164節:「我因你公義的典章,一天七次讚美你」,列出日間的七個日課時辰:晨課(Lauds)、第一、三、六、九時辰(Prime, Terce, Sext, None)、晚課(Vespers)及寢前課(Compline)。又以第62節:「我因你公義的典章,夜半起來稱謝你」作為夜課(Matins)的聖經基礎。
晨課及晚課是每天日常禮讚的兩個支柱。宗教改革前這兩個時辰的模式如下:
啟應——五段詩篇(或聖歌)——簡短經課——聖詩——
對答句——以色列頌(晨課)/尊主頌(晚課)——祈禱/祝文
「聖言——聖歌——祈禱」這個形式構成這兩個時辰的下半部分。詩篇(或聖歌)的頌唱很可能是由修會傳統開始的,並加在時辰的首段。這裏指的聖歌,是詩篇以外,從舊約聖經中所記載的「聖歌」,例如「摩西之歌」(參出15)及「哈拿的禱告」(參撒上2:1-10)。整個禮儀的高峰,是福音聖歌,即《以色列頌》(Benedictus)及《尊主頌》(Magnificat)。在莊嚴禮儀中,主禮會在此時向聖壇獻香。
第一、三、六及九時辰,又稱為「小時辰(Little Hours)」。古羅馬的第六時辰相近我們現代的中午,所以這四個時辰應該大概在現代的上午6時、上午9時、中午及下午3時舉行。這些時辰形式如下:
啟應——聖詩——三段詩篇——簡短經課——對答句——祝文
實際上,第一時辰與其他三個「小時辰」也有一些區別。此時辰的修院色彩較濃。除了一些固定的啟應禱文,也會恭讀《殉道者名冊》(Martyrology)。
寢前課作為一天完結前的祈禱,我們反省過去一天的言行,故有悔罪部分。在修院團體生活中,院長更會行赦罪禮。寢前課餘下部分與其他小時辰相似,但在對答句後將頌唱「求主頌」(Nunc Dimittis),及在散會前頌唱該節期的聖母對經(Marian Antiphon)。
夜課有守夜的意思,也是每天的首個日課,在黑夜裏誦唸。夜課以《皆來頌》開始,然後頌唱聖詩。餘下的部分,就要根據當天所守的禮儀日去決定,分為兩類:三夜禱夜課(Matins of 3 Nocturns)及一夜禱夜課(Matins of 1 Nocturn)。「三夜禱夜課」中每一節夜禱(Nocturn)結構如下:
三段詩篇——對答句——三段經課(每段均有其短對答句)
在夜課最後的一節經課後,在主日及某些聖日將頌唱《讚美頌》(Te Deum)。「一夜禱夜課」在一連頌唱九段詩篇,以三段經課作結。通常夜課會在日出前完結,讓晨課可在日出時舉行。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004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