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禮讚(一):早期教會的祈禱
(楊欣諾)
教會是由主耶穌親自設立:「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太16:18)教會的傳統都是來自彼得和使徒,他們承襲了猶太人的血統和習俗。可想而知,早期教會明顯地繼承了一些猶太人的傳統。聖餐崇拜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主耶穌將逾越晚餐加入了新的意義,成為了我們今天的聖餐,「為的是紀念他」。
在大公教會傳統裏,除了聖餐崇拜外,「日常禮讚」(Divine Office / Liturgy of the Hours,或譯作「日課」)是禮儀生活中的另一支柱。日常禮讚將一天不同的時間「分別為聖」,使我們從聖餐聖事中所領受的恩典,延展到我們日常生活中。
我們可以從《詩篇》找到一些關於猶太人祈禱的習慣。「晚上、早晨、中午我要哀聲悲嘆,他就垂聽我的聲音」(詩55:17)「我因你公義的典章,夜半起來稱謝你……一天七次讚美你。」(詩篇119:62,164)可見猶太人有定時祈禱的習俗,甚至「一天七次」讚美上帝。
關於使徒們的祈禱習慣,《使徒行傳》也給我們一些蛛絲馬跡。「在凱撒利亞有一個人名叫哥尼流……他是個虔誠人,他和全家都敬畏上帝……有一天,約在下午三點鐘,他在異象中清楚看見上帝的一個使者進來……第二天,他們走路將近那城,約在正午,彼得上房頂去禱告」(徒10:1-3上,9)「約在半夜,保羅和西拉正在禱告,唱詩讚美上帝。」(徒16:25上)可見使徒們也有定時祈禱的習慣。在聖靈降臨當天所受洗的三千人,「他們都專注於使徒的教導和彼此的團契,擘餅和祈禱。」相信這裏所指的「祈禱」,很有可能就是每天的定時祈禱。
禮儀學者約瑟.容曼(Josef A. Jungmann, S.J.)在他的《早期禮儀》一書中,給我們解釋了日常禮讚在最初幾個世紀的結構。第一部分是誦讀聖言。書本在早期是奢侈品,所以《聖經》不可能人手一本,只有在聚會中誦讀才能廣傳。另外,在救恩歷史中,往往都要上帝先呼喚我們,待我們向他回應。所以,早期的祈禱崇拜,誦讀聖言是最重要及一開始的部分。
聆聽聖言後,每個人心裏應充滿盼望和喜樂。所以,我們會很自然地以歌唱來回應和讚美上帝。這些聖歌當然不乏猶太人的詩歌集──《詩篇》。最後是為不同意向的祈禱,並以神職人員所頌唸的祝文作結。這個「聖言──聖歌──祈禱」的結構,其實仍然保留在現時的復活前夕守夜禮之中。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003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