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主日與《讚美頌》
(楊欣諾)
下主日便是三一主日,即聖靈降臨日後的第一個主日。各位教友,試回憶一下,我們慶祝的聖日,大都是以主耶穌的事蹟,又或是聖人、聖女的慶日。但在三一主日,我們慶祝的,是上帝「三位一體」這個概念。
在我們的禮儀生活中,很多時候都會提及上帝的三個位格,即聖父、聖子、聖靈;我們每逢唱頌詩篇或聖頌時,最後的《榮耀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此外,在聖餐崇拜的始禮請安:「願讚美歸與上帝:聖父、聖子、聖靈」、《榮歸主頌》的結束、尼吉亞信經中的三個段落、主禮的赦罪、結禮的祝福,也都會提到「聖三」;在聖洗禮和婚禮,我們也是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受洗(參太28:19);牧師為新婚夫婦祝福,一樣是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
東九龍教區座堂「聖三一座堂」,也是以聖三命名。這個傳統可追溯至九世紀。當時仍未有「三一主日」這個聖日,直至1334年教宗若望二十三世,才正式定下這個節日。
與「聖三」有關的聖樂作品十分多,今期我先簡單介紹一下早禱崇拜常用的《讚美頌》(Te Deum)。《讚美頌》又稱為《聖安波羅修聖詩》,傳說聖安波羅修為希波的聖奧古斯丁施洗後,兩人一唱一和的唱出了這首聖頌,但後來也有人將之列為聖希拉里(St Hilary)或聖尼柴達(St Nicetas)的創作。
《讚美頌》第1至12節是向天父上帝祈禱,第13節至第19節是呼求聖子;最後八節(由「求主拯救主之百姓」起)是後人取自詩篇加入的祈求。
在素歌樂曲中,主要有三個不同的曲調,越花巧的越適用於較莊嚴的場合。及至複調音樂(Polyphonic music)的時代,拉索(Orlando di Lasso)、雅各.韓杜(Jocob Handl)等作家也有撰寫《讚美頌》的樂章。英國聖公會的聖樂作家當然也有大量作品,例如蒲塞爾(Henry Purcell)、史坦福(Charles Villiers Stanford)、豪威爾斯(Herbert Howells)和路特(John Rutter)等。值得一提的,是大型樂隊伴奏的《讚美頌》,早就有夏龐蒂埃(Marc-Antoine Charpentier)的作品,後期有海頓、白遼士(Hector Berlioz)、德伏扎克(Antonín Dvořák)、布魯克納(Anton Bruckner)等的樂章。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1996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