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香港聖公會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2014年5月18日
第1993期
復活期第五主日
 

《在主懷中歌》 與韻文詩篇

(楊欣諾)

筆者在準備本周文章時,才驚覺自己漏掉了善牧主日的題材,所以交稿時交了《主復活詩》的文章。縱使遲了一星期,但上主日崇拜的經課及詩歌,相信各位弟兄姊妹仍記憶猶新。

復活期第四主日,也稱為善牧主日(Good Shepherd Sunday)或聖召主日(Vocation Sunday)。縱觀教省經課表在此主日的福音經課,我們可以發現一律是取自約翰福音第十章。今年正值禮儀年甲年,我們上主日所讀的就是羊圈的比喻。主教、牧師和會吏,都是在步武主耶穌,成為我們這群羊的牧人。所以教會近年亦將善牧主日定為聖召主日,特別為在教會內的青年人的聖召祈禱。

除了福音經課,善牧主日的詩篇也用了我們很熟識的詩篇二十三篇:
主為我牧,我不匱乏。
使我卧於草場,導我至憩息之水濱。
甦我之魂,為己名導我於義路。
我雖經陰翳之谷,不虞遭害;因爾相偕,爾杖爾竿,用以慰我。
爾於敵前,為我設筵,以膏沐我首,我杯盈溢。
恩寵慈愛,必隨我於畢生;我永居主之室。
以上的黑皮公禱書譯文,我們現在已很少使用。但在《普天頌讚》中的《在主懷中歌》,在主日崇拜或喪禮中,我們經常會唱到:「主耶和華是我善牧,我不躭心飢餓,得嘗芳草,安息水邊,在主懷中安卧。」全首聖詩正是全篇詩篇經文的意譯版本。

其實,將詩篇文字改成有韻律的詩句,是來自 「韻文詩篇」(Metrical Psalm)的傳統。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除了信仰內容改變外,崇拜使用的語言也有所變化。在宗教改革前,西方教會一律以拉丁文作唯一崇拜用的語言。但宗教改革後,尤其是加爾文派主張以本地語言的意譯版本,以無伴奏方式頌唱詩篇。1562年出版的日內瓦詩篇集(Genevan Psalter),是首本集齊150篇詩篇的韻文詩篇集。《在主懷中歌》就是取自這傳統下所誕生的《蘇格蘭韻文詩篇》。在我們經常頌唱的詩歌中,不難找到「韻文詩篇」傳統的聖詩,除了《在主懷中歌》,《稱謝歌》也是個很好的例子。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1993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