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復活詩
(楊欣諾)
我等逾越節羔羊,基督已經見殺獻祭,所以我等守此節。
不可用舊酵,亦不可用暴狠惡毒之酵,惟用真正誠實之無酵餅。(林前五:7)
基督既從死中復活,則不再死:死亦不能再轄治之。
基督死乃為罪而死,惟此一次:基督活乃向上帝而活。
如此,爾等亦當因我主耶穌基督,視己為死於罪,而活於上帝。(羅六:9)
基督誠然從死中復活,為死人首先復活者。
既因一人有死,亦因一人有從死中復活。
因亞當人皆死:如此,因基督人亦皆復活。(林前十五:20)
但願榮耀歸於聖父、聖子、聖靈;
始初如此,現今如此,後來亦如此:永無窮盡。阿們。
大家可在黑皮公禱書〈周年祝文書信福音〉中「復活日」部分(238-239頁),找到以上的《主復活詩》(Easter Anthems),標題下之文字特別註明:「在主復活日代替皆來頌唱或讀之」,可見主復活詩是主復活日早禱崇拜的專用聖頌。教省禮儀專責委員會在2005年修訂了日課禮文,推出《日常禮讚》試用本,其中早禱禮文(第二式)也以主復活詩在整個復活期內代替皆來頌。
《主復活詩》最先出現於英格蘭聖公會在1549年編訂的第一本公禱書。亨利八世在位時,英國教會與羅馬教廷脫離關係後,英格蘭聖公會一直沿用改教前的拉丁文禮儀。直到1547年愛德華六世成為英格蘭國王,英國聖公會的主教開始編寫第一本公禱書,內容包括早晚禱崇拜、聖餐崇拜、其他聖事(聖洗禮、堅振禮、婚禮及葬禮),以及每主日及個別聖日之進堂詩篇、祝文、書信及福音。然而,此版本的公禱書於1549年面世後,僅用了3年便在1552年就被大幅修改;其後於1559年及1662年也曾作修訂。
在1549年版的公禱書中,《主復活詩》是在早禱崇拜前,會眾聚集後頌唱的。到1552年,《主復活詩》便改成今天我們的習慣,即用以代替《皆來頌》。哥林多前書五章7節在1662年的修訂中才加上的。英格蘭聖公會於1980年出版之《Alternative Service Book》中,除了在主復活日外,也在復活周星期一的聖餐崇拜中代替詩篇。但在現時英國聖公會《Common Worship》的日課禮文裏,《主復活詩》則成了復活期早禱崇拜開始時的聖詩選擇之一。
除了以安立甘頌音(Anglican Chant)頌唱之外,很多英國聖樂作曲家曾為《主復活詩》寫上樂譜,包括泰伊(Christopher Tye,約1505-1573前)、謝潑德(John Sheppard,約1515-1558)以及拜爾德(William Byrd)。其中以謝潑德的《Christ rising again》最為特別:他沒有將文字以歡呼喜慶的方式表達;反而是以較平靜、內儉的簡單的四部複式音樂,將他對復活奧蹟的喜樂,以另一種方法表達。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1992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