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那《十架受難》
(楊欣諾)
根據大公教會的傳統,由大齋期第五主日起(此主日舊稱為『受難主日』,以標誌救主受難期(Passiontide)的開始。但在二十世紀禮儀改革後,棕枝主日也稱為受難主日,以當天恭讀該禮儀年中福音書的救主受難段落而得名),會將聖堂內所有聖像、畫像、甚至巡行十架上的苦像,以淨紫色布料包裹,但聖堂的彩繪玻璃和苦路十四站則無須遮蓋。在救主受難日的主要崇拜過後,十架上的紫布將會率先移除,其餘的則會在復活守夜禮之前除去,以迎接主耶穌從死裏復活的奧蹟。
由於福音書中受難的記敍段落特別富戲劇性,所以很多作曲家都會以此作為創作題材。數期前,筆者已介紹過受難曲的形成,也為巴赫的《聖馬太受難曲》作了簡單介紹。受難曲其實也是神劇(Oratorio)的一種。神劇大多數都是由合唱、詠嘆調(Aria)、續抒詠(Recitative)等部分組成。這種體制與歌劇幾乎一模一樣,唯一的分別在於演出的環境:神劇演出一般都不用布景、服裝或動作,是在音樂廳或聖堂內演奏的一種純音樂表演藝術。(其實最早期的神劇也有這些元素,但很快就被淘汰了。)後期的合唱部分多以複雜的複式音樂(Polyphonic music)為主,有時也會用到簡單的讚美詩(Chorale / Hymn)。詠嘆調主要是為動聽的旋律寫作,所以音樂元素較重。續抒詠則與詠嘆調相反,主要以文字為主,但也有很多富強烈音樂性的續抒詠。在受難曲中,特別是傳道者(Evangelist)的角色,因為他要為受難故事作旁述,所涉及的文字較多,所以會以續抒詠處理。續抒詠也有不同的分類,或者日後再為大家介紹。
英國維多利亞年代,可算是英國聖公會詩班復興的時代,著名聖樂作曲家衞斯理(Samuel Sebastian Wesley)也有份參與恢復聖堂詩班穿着長袍的傳統。維多利亞年代後期繼承了這個復興風氣,甚至發展出浪漫時期以英語頌唱的大型管絃樂神劇,其中最知名的莫過於艾爾加(Edward Elgar)的《基朗提奧斯之夢》(The Dream of Gerontius)。
除了大型作品外,也有適合一般聖堂可以演奏的神劇。斯特那爵士(Sir John Stainer 1840-1901)曾擔任倫敦聖保羅座堂的風琴師,譜寫過多首名曲,包括我們經常使用的《七叠阿們》。他在1887年,亦即因視力衰退被迫離職的前一年,寫成了傑作《十架受難》(The Crucifixion)。在樂譜的封面有小標題寫着:「至聖救贖者之神聖受難的默想」,由斯帕羅-辛普森(William Sparrow-Simpson)牧師自聖經中編寫唱詞。此神劇也是特別為救主受難日撰寫的,這默想甚至可以作為一個「擬似禮儀」,因為此神劇除了一般神劇的各種元素,亦包括觀眾可參與的聖詩部分。教省成立15周年感恩晚會上所頌唱的《全歸耶穌》,也是出於這套神劇。《十架受難》並不需要管弦樂團,斯特那反而以一個合唱團、男高音及男低音獨唱,只加上管風琴伴奏,便達到充滿戲劇性的效果。
今年,聖約翰座堂詩班將於聖周星期二(4月15日)晚上7時30分演出全首《十架受難》,演出者包括男高音潘天偉、男低音孟浩文,並由座堂詩班長符潤光指揮。希望教友藉此機會,在聖周通過斯特那的作品,以音樂與基督一同經歷他的受難。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1987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