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香港聖公會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2014年3月30日
第1986期
大齋期第四主日
 

聖母悼歌與十字苦路

(楊欣諾)

本主日為大齋期第四主日,也是大齋期的「喜樂主日」(在拉丁禮中稱為Laetare Sunday),其名字乃沿自進堂詠的首字。

傳統上,教會允許在本主日以玫瑰粉紅色代替原來的紫色,象徵在大齋期中我們仍懷着盼望和喜樂,等待救主耶穌的復活。

在古代,教宗會於本主日祝聖黃金玫瑰擺設,贈送予跟教會共融的男性君王或聖堂。教宗方濟各及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也保留了這個傳統,將黃金玫瑰送予不同敬禮聖母的朝聖地。

大齋期中與聖母有關的禱文,莫過於《聖母悼歌》(Stabat Mater)了。在普天頌讚中,我們可以找到不完整的翻譯。《聖母悼歌》原來的禮儀作用,是聖餐禮中的繼抒詠(Sequence)。繼抒詠的由來仍然是音樂學家一個謎團,但其名稱是源於早期在福音前哈利路亞頌之後所加插的花腔音樂。

聖樂作曲家在不少情況下,會以哈利路亞頌原本的音樂元素加以發揮,譜寫新的額我略頌歌曲。根據九世紀於瑞士聖加爾(St Gall)的修士諾特克(Notker Balbulus)記載,他把冗長的素歌音樂,在他的老師以索(Iso)提點下,以一字一音的方式填上歌詞,好使他更容易地把音樂牢記心中。到特倫多會議(Council of Trent)時期,只有四首繼抒詠(分別是主復活日、聖靈降臨日、聖體聖血日及安息禮拜的繼抒詠)被保留。到1727年,《聖母悼歌》才重被天主教會正式加在痛苦聖母日(9月15日)的禮儀中。

除了在聖餐禮中以繼抒詠方式頌唱外,《聖母悼歌》還有另一個禮儀作用。在大齋期中,教會鼓勵信友多參與牧區舉行的朝拜苦路。早在君士坦丁國王時代,已有虔誠的朝聖者前赴聖城耶路撒冷,重踏主耶穌受苦之路,默想基督為我們所受的痛苦。後來,為了那些未能親身前往聖城的信徒,教會漸漸發展出現時的十字苦路形式。以下是傳統的十四站苦路默想:
一、耶穌被判死刑
二、耶穌背負十架
三、耶穌第一次跌倒
四、耶穌遇見聖母
五、西門幫助耶穌背負十架
六、韋羅尼加為耶穌抹面
七、耶穌第二次跌倒
八、耶路撒冷婦人為耶穌痛哭
九、耶穌第三次跌倒
十、耶穌被剝去衣服
十一、耶穌被釘在十架上
十二、耶穌死在十架上
十三、聖母懷抱耶穌
十四、安葬耶穌

很多聖人曾為朝拜苦路編寫默想,包括聖法蘭西斯、聖亞豐索(St Alphonsus Liguori)等。每年教宗也會在救主受難日到羅馬鬥獸場拜苦路。傳統上,當巡行由一站移往下一站的途中,會頌唱一節《聖母悼歌》,配以第六調式的讚美詩(Hymn)旋律。餘下六節則於整個苦路默想後頌唱。

盼望教省日後可以出版一些供聖公會教友而設的苦路默想,鼓勵教友在大齋期特別在聖周中,藉着默想主耶穌的受難,使我們的屬靈生命更加豐富。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1986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