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齋期禮儀音樂的習俗
(楊欣諾)
踏入大齋期的第三周,教友可能已經察覺到,無論是聖堂的陳設,主禮牧師的祭衣,甚至早晚禱或聖餐崇拜所用的樂章,都與之前的顯現期有很大的對比。聖堂內的花卉擺設簡單了,有些牧區甚至會暫停放置鮮花;禮儀顏色,也由象徵生命和盼望的綠色,改為代表懺悔、謙卑、自省的紫色。
禮儀音樂在大齋期也有相應的轉變。在聖餐崇拜上,《憐憫頌》(Kyrie eleison)取代了《榮歸主頌》。在第二式聖餐禮文中,《三聖頌》是懺悔節期內可供使用的另一段經文。傳統上,《三聖頌》並不包括在聖餐常用經文(Mass Ordinary)當中,同時,多數聖樂作曲家也只會為《憐憫頌》譜寫樂章,因為在教會傳統上,主要都是頌唱《憐憫頌》。
《榮歸主頌》在日課中的相應部分,就是早禱崇拜的讚美頌(Te Deum)。 讚美頌在舊羅馬禮中,就是完結夜禱的聖頌。禮儀書有清楚的指引,指明於某些節期(如大齋期)不應該唱此聖頌。所以在聖公宗傳統,大齋期裏都會以《萬物頌》(Benedicite)或《我主頌》(Benedictus es, Domine)代替《讚美頌》,因為大齋期為懺悔己罪的節期,教會亦會盡量避免使用過於「歡慶」的經文。所以,《歡呼頌》(Jubilate Deo)也就可免則免。反而,晚禱崇拜中,很多作曲家均只為《尊主頌》(Magnificat)及《求主頌》(Nunc Dimittis)譜寫樂章,故在英國的聖公會聖堂,都已經約定俗成的以此頌唱兩首聖頌。筆者認為,因《尊主頌》及《求主頌》分別來自羅馬日課的晚課及寢前禱,而《新歌頌》(Cantate Domino)及《憐憫頌》(Deus misereatur)則是在編輯公禱書時加入,所以,為了讓改教前的樂章仍可在《公禱書》崇拜中使用,《尊主頌》與《求主頌》才被廣泛應用。
崇拜中另外一個因大齋期而改變的,就是頌唱詩篇的習俗。無論在聖餐崇拜或早晚禱中,我們經常唱頌詩篇,並以《榮耀頌》作結。《榮耀頌》的作用,是為了使詩篇「舊約的祈禱成為讚美和基督化的祈禱,以及有聖三含義的祈禱」(參天主教日課禮儀總論第123條)。很多聖公宗傳統都會在大齋期內停止使用《榮耀頌》,但英國聖公會的Common Worship與現代羅馬禮均沒有特意指明這種習慣;反而聖公宗高派與舊羅馬禮更加相似:在大齋期首四個星期,仍然頌唱詩篇後和聖餐進堂詠的《榮耀頌》。由踏入救主受難期開始(即大齋期第五主日起),《榮耀頌》一律停止使用,直至復活守夜崇拜為止。
根據大公教會的禮儀年曆,聖日分為節日(Solemnity)、慶日(Feast)、及紀念日(Memorial)。在節日和慶日,為了保存這些聖日的慶祝性質,我們也會在大齋期中使用榮歸主頌及讚美頌,但《哈利路亞》仍然禁止使用,直至復活守夜禮為止。
教會傳統上許多禮儀及聖樂細節,都是在為了凸顯大齋期的悔罪意義。希望教友在注意這些細節的同時,也在大齋期餘下的日子裏,繼續反省自己的過錯,並持守克己的工夫,去迎接逾越慶典。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1985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