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香港聖公會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2014年3月9日
第1983期
大齋期第一主日
 

大齋首日與詩篇五十一篇

(楊欣諾)

在禮儀年曆中,大齋期是一個悔罪的節期。大齋首日(又稱為聖灰日)的主要禮儀,就是在當天聖餐崇拜中舉行塗灰禮。牧師會以聖灰在會眾的額上劃上十字,並對每個人說:「你們要悔改,信福音!」(可一:15)或「你們要記住,你本是塵土,仍要歸回塵土。當遠離罪惡,效忠基督。」(參創三:19)這個禮儀動作,是要提醒我們在大齋期內懺悔己罪,同時也要我們認清終有一日要面對死亡的事實,只有藉着天父的恩典,我們才可以在救主耶穌基督裏得着永生。

除了禮儀行動之外,當天的崇拜音樂,也叫我們反省悔罪。根據國際修訂通用讀經表,大齋首日聖餐崇拜所用的詩篇是五十一篇。天主教會與聖公宗如英國、東南亞、澳洲、新西蘭和南非等教省,也會在此日頌唱此詩篇。現在香港教省採用的讀經表,則與美國聖公會一樣,是頌唱詩篇一〇三篇。

另外值得一提的大齋首日禮儀,還有黑皮公禱書中的大齋首日懺悔文。這簡短的禮儀,提醒我們「當猛省真實痛悔,謹言慎行,去惡從善。」而禮儀的其中一部分,就是誦讀詩篇五十一篇。

作為教會傳統七首懺悔詩篇之一,許多聖樂作曲家都曾為詩篇五十一篇譜上音樂。其中最為人熟悉的,莫過於阿列格里(Gregorio Allegri c.1582-1652)為梵蒂岡西斯汀小堂詩班所撰寫的音樂。這首《求主垂憐》(Miserere mei Deus)是為九個聲部的雙合唱團寫作(SSATB+SSAB)。詩篇的字句,一節素歌,一節合唱,梅花間竹的頌唱。全首樂曲只有最後一節詩篇是所有聲部同時合唱。而其他合唱部分只用到四聲部或五聲部的合唱。這些合唱部分以Fauxbourdon形式撰寫。在十六世紀前後,這名詞泛指禮文配以簡單的四部(或更多聲部)和弦頌唱,例如詩篇或日課之聖頌。

阿列格里的《求主垂憐》成名的原因,大概是因為四部合唱中女高音的高C音。另外,還有一個關於少年莫扎特的傳說。在1770年,當時只有12歲的莫札特與其父親前往意大利學師。他們在聖周三晚上參加了西斯汀小堂的聖周受難經禮儀(Tenebrae)。天才少年莫札特只聽過一次,便能將樂譜默寫出來,更在聖周五禮儀中,帶着自己默寫的樂譜,再次聆聽這首作品。

英國學者Ben Bryam-Wigfield在梵蒂岡圖書館中的手稿,發現阿列格里並沒有譜寫這高C音。這個版本首次出現於十九世紀末。究竟阿列格里的作品怎樣演變成現在的形式,他仍未得出確實結論。但無庸置疑的是,這首《求主垂憐》能成為家傳戶曉的作品,除了因為其獨特歷史外,最重要的,就是它蘊含着激發人敬畏上主之心的特質。
* 作者為香港聖公會教省音樂總監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1983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