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香港聖公會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2014年2月23日
第1981期
顯現後第七主日
 

受難曲

(楊欣諾)

很多弟兄姊妹一聽到「受難曲」(Passion),可能會聯想起數年前由米路吉遜(Mel Gibson)執導的電影。米路吉遜嘗試以非常寫實的手法,將主耶穌受難的過程,再次活現在電影銀幕上。但是,在教會的禮儀傳統中,我們究竟在甚麼時候去聆聽和經歷主耶穌基督受難的事蹟呢?

在每年的棕枝主日和救主受難日,我們都會在崇拜上聆聽不同福音書的記載。這些受難片段與其他福音段落一樣,會在莊嚴崇拜中以頌唱方式朗讀。古時由於未有擴音機,所以經課、祝文以及重要的啟應,通常都會配以簡單旋律或頌音,從而令主禮或讀經員的聲線可以傳得更遠。

宣讀受難史一般由三位襄禮負責:一位低音代表主耶穌、一位中音負責敍述、一位高音代表彼拉多、祭司長等角色。詩班則代表門徒們或猶太群眾。及至文藝復興時期,教會音樂發展到複式音樂(Polyphonic music)十分盛行的階段。著名的作曲家,例如拜爾德(William Byrd)、域多利(Tomàs Luis de Victoria)等,都曾為受難史的群眾部分撰曲。這就是日後受難曲的雛形。

到巴羅克時期,受難曲漸漸演變成神劇(Oratorio)的形式,由不同的詠嘆調(Aria)、續抒詠(Recitative)和合唱等部分構成。唯一不變的是聲部的分配。耶穌的角色仍由男低音擔當,而中音襄禮的敍述部分則由男高音傳道者(Evangelist)負責。在宗教改革後的德國,路德會傳統上會在救主受難日的崇拜中,以受難曲作為崇拜的高峰。在作曲家巴赫(J. S. Bach)的訃文中,曾指出他曾譜寫五套受難曲,其中一套更是為雙合唱團撰寫的。巴赫的作品一度被漠視,直至十九世紀初才由作曲家曼德爾遜(Felix Mendelssohn)所復興。現在僅存完整樂譜的,只有《聖約翰受難曲》和《聖馬太受難曲》,而後者便是巴赫訃文中所提到為雙合唱所寫的作品。

今年正值教會禮儀年曆的「甲年」,在棕枝主日應該宣讀馬太福音的受難史,恰巧香港管弦樂團(港樂)在音樂總監梵志登的領導下,聯同倫敦巴赫合唱團和香港兒童合唱團,於救主受難日及聖周六晚上演出全套《聖馬太受難曲》。倫敦巴赫合唱團每年都會在救主受難日於皇家節日音樂廳(Royal Festival Hall)以英語演出全套《聖馬太受難曲》。 這次演出實在是機會難逢,讓我們於主耶穌受難之日,以巴赫的曠世鉅作,與主一起走那受苦之路。

(香港聖公會今年獲港樂特別安排,經教省辦事處訂購4月18日(聖周五)的《聖馬太受難曲》門票將獲折扣優惠。詳情請參閱各堂的宣傳資料或周刊。)
* 作者為香港聖公會教省音樂總監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1981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