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73 拜爾特(三):拜爾特的器樂作品
(楊欣諾)
文藝復興時期英國作曲家拜爾特(William Byrd 1539/40-1623)早期的器樂作品,除了為風琴寫作之外,有些作品亦可以用古提琴樂團演奏。這些作品大多都包含一個固定旋律(cantus firmus),特別是素歌。拜爾特應該對素歌樂曲十分熟悉,因為他作年幼詩班員時肯定在禮儀中經常唱頌。根據音樂學者約翰•哈利(John Harley)推測,拜爾特早期的鍵盤樂器訓練,很有可能包括彈奏素歌旋律,及以素歌作基礎的即興演奏。後來拜爾特轉向低音變奏曲(grounds),其中一首包括C大調作品(BE27/40)。他甚至將這首曲收錄在其《內維爾夫人曲集(My Ladye Nevells Booke)》之中。
另一個廣受英國作曲家使用的固定旋律,稱為〈In Nomine〉,取自泰雲納(John Taverner)的《Gloria tibi Trinitas彌撒曲》之中、〈迎主頌(Benedictus)〉「奉主名而來的」一句。後來這樂段當作個別樂曲流傳,更成為後世許多作曲家寫作固定旋律作品的模範。在五首為五聲部寫作的《In Nomine》當中,《拜爾特全集》第17冊第22首(BE17/22)可算是他年少的傑作。之後拜爾特開始為鍵盤樂器及古提琴樂團寫作幻想曲(fantasia)。
在1591年《內維爾夫人曲集》以手稿形式出版,當中包括42首樂曲,可分成三組:(一)低音變奏曲、舞曲、標題音樂;(二)帕凡舞曲(pavans)及嘉拉德舞曲(galliard);(三)幻想曲及變奏曲。曲集除了收集舊作外,亦包括許多新曲,包括多首獻給「內維爾夫人」的樂曲,前後橫跨超過二十年。在眾多中期作品當中,D調幻想曲最為特別:首14小節以素歌《又聖母經(Salve Regina)》為基礎。對於拜爾特和一眾當時在英的天主教徒來說,經文別有一番意思:「萬福母后!仁慈的母親;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甘飴,我們的希望。厄娃子孫,在此塵世,向妳哀呼。在這涕泣之谷,向你嘆息哭求。」同樣地,約翰•哈利推測在G小調六聲部古提琴幻想曲中使用了《綠袖子》的旋律,會否是拜爾特有甚麼類似的隱藏信息?
拜爾特晚年的鍵盤作品大幅減少,不到之前二十年的一半。可能是因為他的年紀,但更可能是因為拜爾特退休,以及年輕作曲家布爾(John Bull)及紀邦士(Orlando Gibbons)到任皇家禮拜堂,而導致沒有寫作新曲的需要。除了四首前奏曲外,拜爾特亦有改編同期較年輕作曲家的作品,包括杜蘭特(John Dowland)的《淚曲(Lachrymae)》。約翰•哈利評價拜爾特的鍵盤作品時如此說:「拜爾特是伊利沙白一世時代及占士一世時代鍵盤學派的太祖,這說法絕不為過⋯⋯他的成就是將前人的傳統結合更深入、更複雜的東西。」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473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