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63 帕萊斯特里那(三):《教宗才祿彌撒曲》
(楊欣諾)
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促使羅馬天主教會在1545至1563年間舉行特倫多大公會議(Council of Trent),可算是天主教會反宗教改革的標誌性會議。其中第三輪會議(亦是最後一輪)於1562至1563年舉行,當中包括討論在教會禮儀中使用複調音樂(polyphonic music)。討論內容主要環繞兩方面:(一)以「換詞歌曲(contrafacta)」方式改編俗樂在禮儀使用;(二)複調織體會否防礙會眾聆聽及明白歌詞內容。但在第廿二次會議的文件中,關於第一點只有這樣的建議:「不論是管風琴演奏或歌唱,應從教會中禁止一切混雜有淫穢或不純潔(lascivious or impure)內容的音樂。」帕萊斯特里那(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寫作的《教宗才祿彌撒曲(Missa Papae Marcelli)》應是在這個背景下誕生的聖樂鉅作。
此彌撒曲是以教宗才祿二世(Marcellus II)命名;才祿於1555年出任教宗只有二十二日便去世,當時帕氏正在西斯汀教堂詩班工作。但現今學者一般認為帕氏於1562年才寫成此作,此推測亦與特倫多大公會議的會期吻合。自十六世紀末,一直有傳說指出,因為大公會議將要因未能聆聽歌詞而禁止複調音樂,所以帕萊斯特里那寫作此曲。相傳這首彌撒曲簡易清晰的風格說服了會議其中一個主要人物——嘉祿.鮑榮茂樞機(Cardinal Carlo Borromeo 1538-84)。意大利作曲家亞格札利(Agostino Agazzari)於1607年寫道:「複調音樂幾乎要被教宗禁止,幸好帕萊斯特里那找到解決辦法,指出錯誤不在於音樂本身,而在於作曲家,並創作了名為《教宗才祿彌撒曲》的彌撒曲來證實這一點。」帕氏作為「複調音樂的救主」的傳說繼續流傳;甚至到十九世紀,歷史家拜尼(Giuseppe Baini)為帕氏寫作的傳記提及1565年在教宗小聖堂一個演唱《教宗才祿彌撒曲》的場合。根據拜尼記載:「《教宗才祿彌撒曲》獲得了極高的讚譽,並且其風格新穎,甚至歌者都感到驚訝。樞機們對帕萊斯特里那表示祝賀,並建議他繼續以此風格寫作,並將其教授予他的門生。」

《教宗才祿彌撒曲》起始旋律動機(Head motif)
無論因何原因帕萊斯特里那寫作《教宗才祿彌撒曲》,它的藝術價值無容置疑。此彌撒曲可分類為「無名彌撒曲(mass sine nomine)」,即作曲家沒有借用或參考任何現存音樂。全曲包括彌撒曲所有固定部分:〈憐憫頌〉忠於帕氏早期的風格,用附圖所示的旋律動機、以模仿手法寫作。〈榮歸主頌〉及〈信經〉則使用等同節奏(homorhythmic)、宣告形式的手法將經文清晰地展示。根據音樂學家戴律健(Richard Taruskin)指出,〈三聖哉頌〉破天荒的使用調性設計,而非模仿手法使音樂向前推進。第一首〈羔羊頌〉回歸模仿手法的複調織體,並再次使用〈憐憫頌〉的起始旋律動機;第二首〈羔羊頌〉更加入第七聲部,其中三個聲部更以卡農曲式(canon)展現同一旋律動機。大家可以掃描二維碼欣賞基道斯爵士(Sir Harry Christophers)指揮英國十六人古樂合唱團(The Sixteen)演唱這首偉大的聖樂作品。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563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