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65 巴赫清唱劇(廿一): 《謙卑者必得食而飽》BWV75
(楊欣諾)
三百年前的五旬主日,音樂之父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應徵萊比錫的聖多馬樂長(Thomaskantor)職位,最後他亦獲任命,於同年5月22日到達萊比錫。作為聖多馬樂長,巴赫的職責包括在聖多馬堂(Thomaskirche)及聖尼哥拉堂(Nicolaikirche)於主日及主要聖日的崇拜中的清唱劇、新堂(Neue Kirche)及聖彼得堂(Peterskirche)的崇拜,以及大學聖堂聖保羅堂在四個聖日的禮儀音樂(聖誕日、主復活日、聖靈降臨日及宗教改革慶節)。所以他一到步,就開始了他偉大的「萊比錫清唱劇循環」。
《謙卑者必得食而飽》(Das Elenden sollen essen)BWV75是巴赫出任聖多馬樂長的第一首清唱劇。當時萊比錫的年報《Acta Lipsiensium academica》如此紀錄當日的情況:「在該月三十日(即三一後第一主日),新任樂長及大學樂團(Collegium musicum)總監、來自克滕(Cöthen)宮廷的巴赫先生,演出了他首套作品,獲得好評。」(按:當時報導應將「Chori Musici」誤作「Collegii Musici」,因巴赫到1729年才出任大學樂團總監。)
當時信義宗的經課表制訂當天福音經課為路加福音第16章19至31節,即有關財主及拉撒路的比喻,故文本聚焦於貧與富的對立:第二樂章是對世俗財富無常的警言;第四樂章提到上帝「使人升高」或「叫人失位」正正解釋了為何第一樂章首句選用詩篇22篇經文:「願困苦的人吃得飽足,願尋求上主的人讚美他。願你們的心永遠活著!」第五樂章講論基督徒如拉撒路欣然願意接受世界的苦難,因為主耶穌就是「我的一切」(第三樂章),所以即使不幸亦至終對人有益(第六樂章)。第一部分以眾讚詩(chorale)《上帝註定樣樣美好》(Was Gott tut, das ist wohlgetan)的第五節作結。第二部分詞人繼續探討貧富對立:基督徒「心靈貧窮」,唯有耶穌能使我們心裏滿足。全曲最後以同一首眾讚詩的末節作結。
這首清唱劇一如許多三一後常年期的作品,都是以兩個部分組成,並有相當的長度。全曲共十四個樂章,每七個樂章組成一部分。兩個部分均以眾讚詩作結。第一樂章亦自成一個兩部分的格式,尤如法式序曲的曲式:前半部是莊嚴及緩慢、並富附點音節奏,而後半部是活潑的賦格曲樂段。宣敍調大多以簡單固定低音伴奏(第四、六、十一及十三樂章),而第二及九樂章則以弦樂伴奏。四首詠嘆調該四聲部獨唱輪流擔當一首,並每首都配以不同的樂器伴奏。
巴赫學者杜爾(Alfre Dürr)評論巴赫到達萊比錫的首作:「第75首清唱劇表現他為一個富前瞻性的音樂家,不忌諱將創新、時髦的元素加入他的作品⋯⋯然而最重要的是此清唱劇呈現他是一位對眾讚詩處理的大師⋯⋯或許巴赫當時亦有想過他在(萊比錫)的全新責任,以至他七年後如此寫道:『因此上帝定意我領受出任聖多馬樂長的呼召』。」大家可以透過二維碼欣賞荷蘭巴赫協會演出這首清唱劇的演出。
萊比錫聖多馬堂外的巴赫像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465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