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香港聖公會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2025年5月18日
第2567期
 

2567 沙利埃利(二)

(楊欣諾)

沙利埃利

 

上期介紹到意大利裔作曲家沙利埃利(Antonio Salieri 1750-1825)因奧地利大公兼神聖羅馬皇帝約瑟夫二世(Joseph II)在1777年改組維也納劇院後,以往寫作意大利歌劇工作大受影響。翌年,米蘭史卡拉歌劇院(Teatro alla Scala)委約格魯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創作開幕歌劇,但格氏推辭了工作。經約瑟夫二世推薦(並得到格魯克的同意),沙利埃利獲得這任務,寫成正歌劇《被看上的歐羅巴(Europa riconosciuta)》。首演後,沙氏在約瑟夫二世准許下,展開其意大利巡迴演出,到訪地包括威尼斯及羅馬。在這次旅程期間,沙氏寫作了四套歌劇。

到1780年,約瑟夫二世命令沙利埃利回維也納工作。沙氏立刻創作德式輕歌劇(Singspiel),《煙囱清潔工(Rauchfangkehrer)》於翌年首演。《煙》劇大獲成功,但1782年莫札特的《後宮誘逃(Die Entführung aus dem Serail)》上演後便取代了它的地位。約瑟夫二世於1783年重新建立意大利語輕歌劇團取代德語劇團,當中包括沙氏意大利巡迴演出的班底。這改變讓沙氏重回忙碌的工作生活。

沙利埃利在維也納的忙碌生活不久後又告一段落;因老弱的格魯克未能應巴黎歌劇院委約新作,他將此工作交給沙利埃利。約瑟夫二世大力支持,甚至寫信推薦沙氏到巴黎親自監督這套五幕法語悲歌劇《達那伊得斯(Les Danaïdes)》的首演。這趟巴黎之旅後,沙利埃利回歸維也納,並在工作上認識劇作家達彭特(Lorenzo da Ponte)及莫札特。可惜沙氏與達彭特於1784年首次合作的劇目並不成功。反而他與劇作家卡斯提(Giovanni Battista Casti)合作更能刷出火花,包括1785年的《特羅福尼烏的魔法洞穴(La grotta di Trofonio)》。到1786年約瑟夫二世命沙利埃利及莫札特二人各為一個宴會創作一幕歌劇,沙氏為此寫作了《音樂第一、語言為次(Prima la musica e poi le parole)》。之後沙氏亦曾到巴黎工作,同時亦寫作了清唱劇《最後審判(Il giudizio finale)》。1788年約瑟夫二世要求沙氏將他在巴黎上演的法語歌劇《達拉利(Tarare)》改編為意大利文版本,由達彭特填詞。同年2月,約瑟夫二世任命沙利埃利出任他的宮廷樂長。

1790年2月約瑟夫二世駕崩,利奧波德二世(Leopold II)繼位。沙利埃利向新皇請求免去其日常綵排歌劇的繁瑣事務,換來的是每年為宮廷劇院寫作新歌劇。失去約瑟夫二世的支持,以及沒有巴黎及出色劇作家的配合,1790年代沙氏並沒有許多出色的劇作,其中包括1799年參照沙士比亞劇本的《法斯塔夫(Falstaff)》。到1804年他決定退出劇場。

作為宮廷樂長,沙利埃利的工作包括為宮廷禮拜堂寫作大量聖樂作品,當中包括升階詠、奉獻詠、兩套完整晚禱樂曲,及四套管弦樂彌撒曲。另外,沙氏亦親自負責禮拜堂的禮儀獻唱,當中曲目包括海頓兄弟及莫札特的作品。沙利埃利亦是一位音樂教育家,他的門生眾多,包括貝多芬、李斯特及舒伯特等。沙利埃利於1823年11月曾企圖自殺,餘生亦受腦退化症纏繞。1825年5月7日沙利埃利與世長辭;他的追悼彌撒於6月22日舉行,當中首演了他於1804年已寫成的《C小調安魂曲》。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567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