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香港聖公會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2025年4月13日
第2562期
 

【專題】《Adolescence》(混沌少年時)的青春殘酷物語

(范晋豪)

 

近期Netflix的話題作《Adolescence》(混沌少年時)引起全球不少關注。導演「一鏡到底」(oner)的拍攝手法藝高人膽大,放棄了分鏡剪接的敘事明快,讓觀眾實時體驗角色的情緒起伏,更能讓人代入故事每一個場境,尤如親歷其境地進入了兩代的鴻溝、兩性角力的戰場,以及扭曲十三歲青春期男孩的網絡符號世界。以下我們嘗試進行劇透分析。

 

「你有沒有做過?」「我沒有做錯!」

 

第一集警察帶我們一起在清晨破門入屋,進入尋常百姓家,拘捕一個年僅十三歲,被捕時嚇得尿床,連打針也害怕的小男孩Jamie。我們和他的家人一樣迷茫,質疑警方是否弄錯了,滿腦疑惑的我們和他的父母一樣,也渴望對乖巧,一臉無辜的Jamie投以信任一票。到了第一集最後10分鐘,我們才知Jamie被控告於昨晚謀殺女同學Katie,當Jamie不時被問到「他有沒有做過?」他大部分的回答卻是「我沒有做錯!」其實警方已擁有當晚重要的錄影線索,Jamie無情地向Katie身上刺了七刀,當埸死亡。一直信任爸爸的Jamie求助的望向逃避兒子視線,面臨崩潰的父親。

 

或許在小小的Jamie心知肚明他如何否認也不能否認他曾做過殺害Katie的事實,但使人驚訝的是難道對於一個十三歲男孩來說,即使大家有個任何糾紛,殘酷地奪走一個小女孩的生命,竟然一點也沒有覺得自己做錯?他為何會有這樣的價值觀?背後又有甚麼動機驅使他作出如此難以置信的殺戮?

 

大人不明白的網絡符號世界

 

警方雖然掌握了有力證據,但仍然找不到Jamie犯案的動機,於是在第二集,即事件三日後,警員着手在學校展開調查。導演的鏡頭帶領一眾迷茫的成年人回到校園,嘗試了解案情始末;然而,不論是警員或老師,對成年人來說,校園變得陌生,早已成為回不去的青春期網絡符號王國。校園有如不屬於成人的蠻荒叢林,看他們滿面焦燥緊張,步步為營,學生卻不屑一顧,完全不打算跟非我族類的成年人合作,對凶案也滿不在乎,只用嘲笑的眼神望着不明就裏的警員被耍得團團轉。的確,滿以為控制全局的大人在青年人陌生的網絡潛規律下既無能又無知。

 

在校被欺凌的警長兒子Adam對父親的尷尬狀況看不下去,主動找父親為他解碼。原來從Instagram裏死者與Jamie的合照和其他相片裏暗藏密碼。Jamie被死者網絡欺凌,笑他是一個Incel(Involuntary Celibate,不自願單身漢),或許這令Jamie萌生了殺機。Adam更向父親解釋吃了「紅藥丸」看到的真相和80比20的原則等網絡術語。「真相」是80%的女性會被20% Alpha male所吸引,而Incel只是沒有個人魅力,永遠找不到女伴的Beta male。聽兒子一席話,警員父親恍然大悟,這令父子權力地位瞬間扭轉,原來不明白的是強勢的父親,逃避與兒子溝通的父親決定相約兒子茶敘。

 

Adam父子的關係正好成為Jamie父子的比對。Adam與Jamie一樣,在學校同樣被欺負,兩人所經歷的可能沒有兩樣,在家庭的支持和父子關係上,Jamie可能更勝一籌,兩人的分別在於他們的選擇。網絡文化、同輩認同及兩性權力可以締造出Jamie這種極端人格,但同樣可以出現像Adam這樣的人物。不同的選擇、個性與動機帶來了不同的結局。警長與兒子Adam能一起去中菜館廳吃薯條,是在本片唯一為兩代溝通的可能埋下希望的種子。

 

兩性攻防的殺戳戰場

 

第三集發生在事發七個月以後,心理學家Briony第五次面見Jamie,這集除了剖析十三歲殺人犯的扭曲心理,無論在與Jamie面談,或男保安與心理學家的對話中,充分表現出男女兩性的張力。男方總是用盡各種方法,力求在兩性關係上以壓低對方作主導和操控的一方。起初,身為工人階層的兒子Jamie憑專業人士Briony的口音褒獎她為「上等人」。撇除兩人的年齡差距,Jamie以近乎調情耍帥的態度展開對話,冒求吸引異性。直至聰明的他發現心理學家處處針對父親,令他為捍衛深愛的父親而失控發怒。的確,把少年罪犯問題歸咎於原生家庭父母過失是最容易被接受的心理報告。但問題往往複雜太多了,自身難保的Jamie還是百般捍衛父親,可想而知父子關係何等深厚。當Jamie平伏下來,再展開對話時,Jamie開始分享自己對強大男性迷思。

 

自慚形穢的incel留意到最近被網路瘋傳半裸照片的Katie,滿以為可以乘虛而入,挽回雄性形象,誰知換來的只是另一輪網絡欺凌。惱羞成怒的Jamie演變成厭女,甚至仇女的病態,恨下毒手。在與Briony對話中,他還以沒有恃着持刀來性侵Katie,已經證明自己比其他男性優越。Jamie物化女性成為衡量雄性的工具,視Katie生死於無物的扭曲思維,令Briony厭惡嘔心,已經搜集足夠資料,決定停止會面。面對「突然死亡」的約會,憤怒而幼稚的Jamie再一次憤怒失控,可笑的是他最關心的仍是自我認同的問題,小小年紀的他居然想知道這位三十多歲的Briony有沒有一點喜歡自己。可憐的是,在他心中最關心的還是父親。只有父親是他的避風港,他盼望Briony可以告訴父親不用為自己憂心。

 

父母「更好」的迷思

 

最後一集已經是事發的十三個月後,這天剛好是父親Eddie五十歲生日。Jamie的家庭不是完美的家庭,但絕不是問題家庭。太太為使丈夫振作,努力在他的生日營造一點歡樂氣氛,希望一家能暫時忘憂,大女兒也努力配合。豈料街坊的惡意與車上的塗鴉徹底破壞了這家人的努力,讓夫婦再一次陷入自責的深淵。兩人在患難中互相扶持,同時肯定彼此作好爸媽的努力,雖然他們用同一方法教育下一代,結果孕育了一個懂事,敢於面對困難而不逃避的姐姐,和竟然偏執殺人的小弟弟。Eddie以為自己沒有重蹈覆轍,不容家暴發生便不會締造濫用暴力的孩子,滿以為留在家中便不會讓兒子學壞。誰知道足不出戶,罪惡的因子還是可以從網絡中肆虐。Eddie最後打開兒子Jamie房門,就在這個舒適的房間內,有害的網絡資訊通宵達旦地灌輸入Jamie十三歲的心靈,哭崩了的父親只有內疚自責,未能當個更好的父親。

 

小 結

 

看畢全片,的確令人有份沉重莫名的無力感,尤如劇中無能為力的父母,不知如何可以做得更好。《Adolescence》所反映的社會問題、網絡欺凌,甚至兩代和兩性議題不是輕易可以處理的問題。然而,青春期折磨着一眾少年少女的,還是歷久常新的自我形象問題。渴望被同儕的肯定和認同,吸引異性,感到受歡迎和自己的重要性,仍是青年渴望追求的。

 

不同的是成長於社群網絡無孔不入的孩子們已經沒有從前學校與家庭間的喘息空間。欺凌不限於某時某地,拍下的照片和錄像無遠弗屆地威脅着一個個像Katie和Jamie般脆弱的心靈,扭曲青年男女未成形的道德價值。即使關掉手機,這一代少年少女也無法逃避網絡的監視,他們總是無形地「被看見」和「被比較」的荊棘中成長。

 

至於大人的世界,我們十分同情劇中飾演Jamie父母的好好先生和好好太太,他們不是完美,有着平凡人的性格毛病,但即使成為「更好」的父母親,也未必能阻止悲劇的發生,因為Jamie的問題根源似乎不在家庭,反而家庭仍是他可以回去的避風港。作為成人,作為父母,若要成為青年一代的同行者,或許至少我們要開始學會他們的語言,才能進入他們的世界,讓他們接受我們一同冒險,才是千里之行的第一步。道成肉身的基督不也是要進入不接受光的世界,從認識到認同,用愛去建立復和的關係嗎?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562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

 

上一篇文章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