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島教區 東九龍教區 西九龍教區 澳門傳道地區  
 
  香港聖公會
主頁  |  聯絡我們  |  網站地圖     Eng  
 


 
 
 
2025年4月6日
第2561期
 

【專題】篤行基督精神 開啟教育事工 聖保羅男女中學 耘籽享譽滿百載

 

創校先驅 提倡女子教育

二十世紀初的香港乃屬英國殖民地,當時教育制度並未正式建立,有機會讀書識字的本地學童多為上流社會人士的子女。而學校多由教會所辦且大都以英語作教學媒介,漢文學校並不常見。

聖保羅男女中學前身為聖保羅女書院,由聖公會聖保羅堂值理林護先生倡辦,於1915年3月在黃茂林先生及眾教友的協助下正式成立,英人馬丁夫人(Mrs E W L Martin)為首任校長。學校提倡女子教育,推崇男女平等,篤行基督教精神培植女子獨立生活能力,並以弘揚中國優良傳統美德為宗旨,培養學生「德、智、體、群、美」五育的發展,為香港當代教育的先驅之一。

學校創立之初正值政局動盪之時,學校只租用了中環堅道一所民宅作校舍,學生人丁寥寥。創校翌年,馬丁夫人辭任返英,胡素貞博士繼任校長一職,成為香港首位華人女性中學校長。在當時的重男輕女的社會風氣下,教育官員、政要、學校校長等職位均由男性擔任,而由留學西方的胡素貞博士繼任聖保羅女書院的校長,可謂名噪一時。胡校長深信知識與智慧能創造和改變女性命運,啟蒙了一眾同學,亦開啟了一個教育新時代。

訂規編制 屢創教育先河

聖保羅女書院成立之初的學校編制已有一定規範,除了提供中學課程外,還設有幼稚園及小學。幼稚園及初小兼收男生,高小至中學則只有女生。學校注重漢文,除了經史詞章和中西科學,也設有體育、家政、烹飪等特別班,培養知識之餘,亦重視學生不同技能的發展。

為提高同學對學校的歸屬感,鼓勵學生上課,在1918年,胡校長開創學生上學必須穿著校服的先河,規定學生統一穿著以純白色為主、樸素古雅的傳統中國服式的校服,此亦為全港學生穿著校服之始。而傳統中國服式,即長衫,正能凸顯莘莘學子應有嚴謹莊重的氣質。

創校數年,學生人數由數十名增至百多名,當中包括有需要寄宿服務的內地及海外僑生。由於租用的校舍不敷應用,創校五年間曾多次搬遷,及此,胡校長及校董遂落實自建校舍的計劃。1923年,學校獲政府撥地興建位於半山麥當勞道的校舍。透過本地商紳的捐助及銀行借貸,新校舍幾經轉折終在1927年9月落成,這具標誌性的紅磚校舍正式啟用。學校樓高七層,除教室外,更設有學生宿舍、圖書館及禮堂,而為鼓勵女學生習泳,校內建有游泳池,成為香港第一所設有室內泳池的私立學校。

 


1925年6月6日港督司徒拔爵士親臨新校舍選址主持奠基典禮


1927年紅磚校舍 - 座落於麥當勞道與堅尼地道之間,面對纜車徑,樓高七層,外牆以紅磚砌成, 故有『紅磚校舍』之稱。該建築現為主教學樓, 並一直沿用至今,成為學校的標誌之一。2010年獲評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極富歷史價值

 


1927年紅磚校舍 - 紅磚校舍奠基基石

 


1927年紅磚校舍 - 麥當勞道正門

1927年紅磚校舍 - 室內游泳池, 現用作學生活動場地

 

戰後重光 首推男女同校

聖保羅女書院在二戰期間,校務曾經停頓數載。1945年,戰事結束,社會花果飄零,不少兒童流離失所,適齡學童人數銳減。與此同時,戰後大批移民從內地湧入香港,人口得以飆升,教育需求亦隨之增加。同年10月,聖保羅女書院恢復上課,並與聖保羅男校合併,改稱聖保羅書院,兼收男女生,成為香港第一所男女子中學。

四十年代末,社會百廢待興,不少學校相繼改行津貼制度,令學費得以下調,教育更趨普及。兩校合併後,在學人數大增。1950年,原來的男校聖保羅書院遷到般含道的校舍復課。胡素貞校長有見實行男女同校的模式教育效果顯著,故在獲得政府批准下,校方決定沿用男女同校的模式於半山麥當勞道的校舍辦學,一直到今。

及至1952年胡素貞校長榮休,由校友及老師羅怡基博士繼任校長一職。羅校長繼承胡校長的行事風範,紀律嚴明,全面發展聖保羅的教育事業,校譽在數年間大大提升。學校於1955年正式定名為「St. Paul’s Co-educational College」,並於1962年統一採用中文名稱「聖保羅男女中學」。這亦是學校現今所用的中英文名稱的由來。

 


聖保羅男女中學前身為聖保羅女書院,是全港第一間規定學生必須穿著校服的學校


1930 年師生合照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561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

 

上一篇文章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