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祝謝文(戊至壬)首登場 料今年內於各堂試行
香港島教區崇拜生活委員會於2月15日在聖保羅堂舉行教區禮儀日,主題為「深『導』禮儀」,教省的禮儀學者林振偉法政牧師在專題講座中,首次向教友公開大祝謝文(戊至壬)的內容,並表示期望在年底前可以在各堂開始試用。
香港島教區禮儀日
這次兩年一度港島教區禮儀日,是近年各教區少有為所有教友而設,並全方位認識崇拜禮儀的活動。參加者既參與午禱崇拜和聖餐崇拜,亦透過專題講座認識新增的大祝謝文及了解禮文的背景,同時四個工作坊涵蓋崇拜禮儀概論;讀經員、司禱員和代禱員的講解;聖詩與靈修的關係;小侍從訓練。
禮儀日籌備小組召集人兼當日主持陳國強座堂主任牧師表示,「深『導』禮儀」這主題其實有兩個層次,一是藉牧者的教導,一起重溫和學習新知識,二是教友之間的分享交流,彼此增益。

禮儀日由陳國強座堂主任牧師擔任主持
認識聖餐禮 解說新禮文
林振偉法政牧師在「認識聖餐禮—新增聖餐禮大祝謝文解說」專題講座上指,除了牧師之外,出席的教友都是第一批接觸這五套新大祝謝文的聖公會人。
新增的五套大祝謝文將接續聖餐禮文第二式原有的四套,順序由戊至壬。其中三套大祝謝文(戊、己、庚)譯自英格蘭聖公會公禱文2000的禮文;大祝謝文(辛)由香港聖公會撰寫,這是源於教省在2006年決定重新編製新公禱書,時任的教省禮儀專責委員會主席林壽楓法政牧師遂邀請陳衍昌法政牧師、鄭守定牧師、黃麗貞博士一起編寫一套帶有香港或中國文化色彩的禮文。至於大祝謝文(壬)則由聖公宗東亞區禮儀網絡於2023年聯合撰寫,這組織是因應各地區推動禮儀本色化的緣故而誕生,因此禮文富有亞洲地區的文化特色,亦反映出大家的共同經歷。
林法政隨後以不同例子,解釋大祝謝文的結構和內容鋪排與尼吉亞信經的關聯、新禮文的特色、不同的禮文與節期的配搭等等,例如他透露未來每年1月26日中華宗主信徒日所舉行的崇拜,將採用大祝謝文(辛)。
他期望這五套新增禮文可於今年內給予各堂試用,並收集牧者和教友的意見。

林振偉法政牧師解說新大祝謝文

當日派給教友的大祝謝文(戊至壬)試用本
工作坊全方位探索禮儀
「崇拜禮儀知識」工作坊由陳國強座堂主任牧師和聖保羅堂教友兼教省侍從團團長曾廣釗主講。他們除了宏觀地分享禮儀與教會生活的關係,聖經上對禮儀的解讀外,亦詳細講解聖公會崇拜的結構、禮儀和禮節的分別,當中包括崇拜時一些的動作如站立、坐下、跪下、劃十架聖號、鞠躬等背後表達的意思。
「認識司禱員/代禱員/讀經員」工作坊由梁麗娥牧師、梁智偉牧師和勞漢賢牧師主講,他們先模擬一次早禱來「示範」司禱員、代禱員、讀經員常有的錯誤,然後逐一講解每個事奉崗位的注意事項,如代禱員若自行撰寫代禱文,可參考禮文書內的會眾禱文,按教會、世界、國家、大地、社會群體、個人需要順序撰寫,以簡潔易明為主,避免藉禱告來說教。讀經員則應緊記,讀經是宣讀聖言,事前熟讀已安排的經課,崇拜時按照經文內容去讀就可,不宜誇張造作,亦不必「口語化」。而無論司禱員、代禱員還是讀經員,都應在崇拜前提早來到聖堂安靜自己,預備身、心、靈事奉上主。

陳國強牧師和教省侍從團團長曾廣釗講解崇拜禮儀知識

梁麗娥牧師、梁智偉牧師和勞漢賢牧師主講「認識司禱員/代禱員/讀經員」工作坊
「聖詩與靈修」工作坊由莫冠文牧師主講,他引用聖經的經文和聖奧古斯丁在《懺悔錄》的內容,還有歷代教會音樂的演變,帶出詩歌與教會發展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和其獨特的位置,聖奧古斯丁亦曾提到,頌唱詩歌是兩倍的祈禱。他又分享了自己在青少年、神學訓練及牧職三個階段的聖詩與靈修經驗,又與參加者一起以《許願歌》和《夕陽西沉歌》體驗如何藉聖詩來進行靈修。
至於小侍從訓練,林振偉法政牧師就把握有限時間,教導八位小侍從學習穿著侍從袍、步行進堂和退堂、燃點聖壇的蠟燭以及一些侍從在崇拜時會做的動作;還安排他們在聖餐崇拜時一起擔任侍從,讓他們更近距離觀察侍從的職責。
禮儀日的最後部分,就是由謝子和主教主禮的聖餐崇拜,並首次在聖餐禮上試用大祝謝文(己),讓教友率先體驗這套來自英格蘭聖公會公禱文2000的聖餐禮文。

莫冠文牧師分享聖詩與靈修的關係

小侍從訓練

聖餐崇拜試用大祝謝文(己)
<上文轉載自《教聲》第2556期,如欲閱讀本期《教聲》完整內容,請按此處。>
下一篇文章